粤剧市井化后分布在城市的两端

  4 饮茶、照相、美甲等消费都与粤剧相关

  算算日子,从1997年起,王小姐一堆朋友已经越过火车站,从湾仔到当时的交通楼和港城商贸楼寻觅唱曲。“我们这是最早的一批,最初也就是1200到1500元一局,散场七八块,而香港是25块。你看现在升值多快!而且人民币还增值了!”

  升值快,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粤剧粉丝靠着口碑发现了深圳的市场,众多“闺秀唱家”纷至沓来,到这里“操曲”,并固定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曲可寄意,曲可为媒,曲可会友,曲自然也可传情,从一开始的三两好友,发展到后来的固定搭档,有的甚至是与内地的粉丝“珠联璧合”,还有人转身一变自己开起了曲社。

  林林总总的曲社在罗湖共开了80多家,分布在昌湖大厦、港城商贸楼、交通楼和现今的曲艺园等地,成行成市,收入可观。算一算,每天每家曲社营业两局,一年就唱了6万多场,比任何形式的舞台表演都叫座。而唱完粤剧,港人总会顺便干点什么吧?于是,同片区的美容美甲、影楼、桑拿、咖啡馆、酒楼等相关行业也迅速发展了起来。深圳八骏文化企业发展公司的总经理谭旭勋曾估算,每次消费唱戏只占了1/3的金额,而另外2/3都是花在配套行业上。“节假日时,每天会有600多人来排队唱戏,平时也有上百人。”每年几十万人次,一年就能带来上亿的收入。

  为了实地观摩,记者特地到曲社最集中的港城商贸楼一趟。仿佛掉进一个粤曲的资讯海洋,这里的每层楼和电梯里都贴满了各种粤剧培训班、服装租赁和演出的海报,随意按下10楼,映入眼帘的第一家就是“芯如影楼”,墙上挂满各种戏服摄影照片。“她们唱曲时不会穿戏服的,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也有的人是为了给自己灌的唱片弄个封面,就会到我这里来拍照。”只要花上最低几百块,就可以从宫廷、神仙、书生小姐的各种场景当中选上自己中意的一套。

  走在廊里,身后拉客的服务员叫唤:“姐姐仔,整靓个手指去唱歌啦!”“饮D云雾茶嘛?润喉啵!”隐藏在这样的市井叫卖声中的粤曲声,倒似真正还原了它的草根性。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娱乐的选择虽然越来越丰富,甚至让粤剧经历了十年噤声,但也不必过度悲观,至少,老人在唱,尽管稍嫌粗陋;孩子在唱,尽管还甚懵懂,只要有这么一群人在玩,而且能逐年“换血”,怕甚轻易消失?就像广东街头随处可见的凉茶铺,正是因为它“草根”,所以才会“春风吹又生”。

 



55/5<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