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吕建德 参悟的纸墨人生 采访吕建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参悟人生

  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体现为凝定在纸上的静态的欣赏。但是,正如书界名家所说,“好的书法作品总是给欣赏者以动感。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过程的物化,仔细寻绎,都有可能从其最终形式中找到运动过程的痕迹。”

  而吕建德则认为,这种运动的过程,指的就是情感的凝聚过程。书法艺术折射着艺术家本身的人格和思想道德境界,体现出他对大自然内涵的深切体悟和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因此,写书法必须要有感情。没有感情,绝对不会在书法上有所成就。音乐也是一样,没有感情,就演奏不出动听的曲子,甚至好的心情和低落的心情之下,演奏出的曲子也不一样。这一点,他体会颇深。

  文革时间,他的家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爱好文艺的吕建德也积极报名参加。“那个时候,经常上台演奏,吹一些当时比较流行的红色歌曲,因为喜欢,所以都是在一种激情当中完成的。”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些“忙并快乐着”的青春岁月。

  “你不喜欢,就没有感情,没有感情,就什么都搞不成,音乐如此,书法也一样。”吕建德说。

  正是因为感情的存在,吕建德每次在书写之前,都要酝酿情绪,等到进入状态之中,再琢磨要书写的内容,然后带着内容所赋予的情绪来写。用吕建德的话说,就是“完全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作品中去”。

  但书法的难,就难在对情绪的把握和酝酿上。一位大师曾说,书法的不易,并不是技术的不容易,只要肯苦练,笔法和墨法都能被掌握。但是,书法中的神韵,却是个人的学术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是完全个性化的东西,是“学”不来的。这也许正是当今许多书法爱好者,虽同样长期临摹名流大家的书法作品,但只是简单地模仿,并未得其精髓,因此他的字,只见其形,而不见其神的缘故。

  而吕建德的书法之所以形神兼备,不仅仅是因为其自幼研习书法,还是因为他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养成的独特的艺术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洞察,带来的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在吕建德的生活中,读书早已经是一种习惯,很多名家的经典诗词他都能随口即来,这也是他在写字的时候,能将很多诗词和名句一气呵成的原因。

  吕建德认为,如果在写某一诗词或者名句的时候,由于对其不熟悉或不了解而不得不停下来看过之后,再接着写,往往再也找不到之前酝酿好的情绪。这样,一副书画作品,就不会有整体贯通的气势和情绪,这样的作品,只能称之为败笔。

  吕建德读书,不仅仅在于熟悉词句,而是要揣摩出作者在写词或作诗时的心境,同时,加上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用自己人生经历及经验去验证作者的感受,以此形成独特的意境,在其作品中加以表现。换言之,就是他每次写字,都是他与诗词作者之间的无声对话,或是一种心与心的默契的交流。他会因作者的喜悦而喜悦,也会因作者的悲伤而悲伤。而这种交流通过笔墨映射在宣纸上,就是包含浓情的书法作品。吕建德说“有了文学的积淀,写出的字才能有一种脱俗的感觉。”因此吕建德的书法,不仅仅是用笔墨完成的,而是用“心”所完成的,带有吕建德独特的思想烙印。

  比如,他2007年书写《波罗蜜多心经》到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位书者,而是一位向佛之人。书写之前,先要将手洗净,其后再将此经文通读数遍,然后闭眼沉思。之后,便屏心静气,抛开一切尘间杂念开始动笔。因此,虽然这篇《心经》长达数百字,吕建德依然一气呵成。用他自己的话说,此乃“心手相应也。”

  再比如,他在创作李清照的《渔家傲》时,故意采用了魏碑的字体,这在书法界,当属新创。因李清照南渡之前词风,多是清丽欢快,而南渡之后又多苦闷伤感,所以,书者在表现其词的时候,多用楷书或行书形式。然而吕建德在诵读这首词时发现,其虽创造于南渡之后,但却一改悲伤词风,而表现出一种豪迈气质。文中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李清照的生活热情以及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故大胆创新表现形式,采用魏碑书之。


53/5<12345>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