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吕建德 参悟的纸墨人生 采访吕建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说他“狂”,并非指他的性格,而是他对艺术的迷恋和痴狂。孔孟大地书法名家辈出,各种有关书圣的事迹和著作,都对幼年的吕建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吕建德家中祖祖辈辈都以开石印馆为业,可谓书法世家,因此他从5、6岁的时候起,就经常看父亲作书,无论小楷、大楷、行书还是草书,都极为认真的看,耳濡目染,使他对于书法艺术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的感情,进而开始在父亲的指点下动笔练着书写,并且各种名家的字体都有涉及,小楷从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入手,进而是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的《荐季直表》等,且广泛汲取唐、元、明等名家碑帖所长,不断丰富自己。

  从此,吕建德对书法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境地。每天从清晨写至深夜,不待疲乏至极,断不会轻易停笔。他右手指的逐渐变粗,就是从那个时候形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使他锻造出一种独有的艺术素养,即用同一种字体,表述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时,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书界自古有着“书通音律”之说。早在唐代,张怀瓘就已经把书法同音乐相提并论,认为如果没有“独闻之听”,是无法来讨论书法这“无声之音”的。而近代以来,宗白华、徐悲鸿,沈尹默等名家,也十分赞同书法具有韵律之美的观点,说其“点画使转”,如同“金石铿锵。”

  而巧合的是,吕建德对书法着迷的同时,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有人吹笛子,觉得非常好听。当下就决定学习这种乐器。但是笛子看似简单,学习起来却并不容易,而要学好,则更非一日之功。然而,这一切都难不倒吕建德,凭着对笛声的热爱,他开始利用练习书法的间隙时间,苦练笛子。

  很快,他就掌握了笛子的各种吹奏技巧,于是对这种乐器,也越发痴迷起来。“看到笛子就想吹,几乎忘了吃饭睡觉,非常入迷,影响了很多人的正常生活”。吕建德笑着说。小时候跟奶奶一起住,为了他吹笛子,奶奶可没少“遭罪”。有一次,他睡到半夜,忽然想起来一首曲子,拿过笛子就吹,吓得奶奶从睡梦中惊醒,冲着他大喊“你在干什么?!”

  而更多的时候,吕建德喜欢一个人在户外吹笛子。每天清晨,他都要出去跑步锻炼,之后,他总要吹上一会儿笛子,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这个习惯他一直保留到今天。

  如今在他的家乡,一定还有人保留着这样的记忆:在早春或夏日的傍晚,暮色开始下沉,小河的上空,升腾起一缕缕雾气,和着袅袅的炊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草丛里,树梢上,鸟儿和飞虫开始低低地吟唱,在这样的情景下,人们有些百无聊赖。而此时,忽然传来了幽幽的笛声,声音或远或近,或悠扬或低沉,或让人心神开朗,或让人莫名的惆怅。听着笛声,人们不禁在想,那个吹笛子的少年,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而这个谜团,直到若干年以后才得以揭晓——他的内心世界,是求索,并在求索中不断地感悟,而这种感悟,是通过他触摸艺术的灵与肉之后,才得以形成并被演绎出来。

  如今,吕建德不仅是名震业界的书法大家,同时还是一位在音乐界也颇有地位的演奏家。他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管弦乐学会会员的身份,并且,多次上台演奏器乐,备受好评。

  泼墨挥毫和吹奏笛子都属于古老的艺术形式,而吕建德之所以对这二者如此地迷恋,或许正是因为他自幼对齐鲁大地历史上名人墨客的格外仰慕,以及向往与之交流的一种情感的体现。不管吕建德对这种说法是否认可,他的书法正是因为他音乐的潜质而富有韵律,他的音乐也正是受益于他的书法造诣而显露风骨,而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成就了今天的吕建德,对于这一点,他毫不否认。


52/5<12345>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