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当代书法,如何深入传统守正创新

整体书风端庄典雅,一派正大气象,这是参观过4月至5月在杭州、上海、南京三地巡展的“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和社会公众的普遍感受。以此为契机,6月21日,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学术支持,中国书协研究部承办的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学者就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当代书法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而观展之后,摆在大家面前的主要问题则是:当代书法在原本根基赖以存在的传统环境逐渐消失的语境下,其创造力如何更大程度地实现?或许,借由三地巡展,身为中国书协主席的张海的从艺道路,可以作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例个案。

    成艺之美:创造“力”的实现

    据介绍,在这次于南方举办的巡展上,张海展出了50件近百幅新作品,小至扇面,大至八尺十三条屏;展览分为4个部分,作品间又穿插作者的论艺语录和创作手记,既全面展示了作者四体兼具的丰富性,又突出了其隶书与行草书的亮点。——在书体全面的基础上突出草隶与行草的风格,成为近年来张海书法的整体特点。

    “在张海的隶书创作中有一个悖论:他写隶书却注重帖学传统。”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认为,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书坛重碑轻帖的积习中,张海却一改浓墨写就的醇厚华滋,反而以帖学入隶书,展现飘逸灵动的隶书之美。而张海所取法的汉隶,如《封龙山》、《礼器碑》等,在其成书年代,由于对碑版的依附性,其书写性与制作性等量齐观,后世的毛笔则需要模仿其刻铸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西中文指出,张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帖融隶,探求隶书的书写性,同时在隶书中加入20世纪考古发现的汉简笔意,以汉简改造隶书,创作出与明清书家有所区别的隶书风貌。

    除却隶书中的篆意、草味,书展中一件草书条幅“一笔枯”,也获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这件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伸原甫出守维扬》,全篇59字,汲墨一次,长两米有余的篇幅一笔呵成,或呈现两笔叠写效果,或有笔触粗细不匀,或开叉合拢错落有致……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张海在枯笔渴墨上的探索。中国书协外联部主任蔡祥麟认为,这样的创作展示出张海在书法创造“力”实现上的思考:在前辈书家浑厚、醇美的基础上,将书写形式的曲直变化改为“干湿变化”,干而不燥,湿而不冗,书法元素的“力”因此扑面而来。“总在碑简之间”所形成的分毫、破锋、枯笔,在白纸黑字、绝少拼贴、作旧的书法形制之中,展现出当代隶书笔触率直和细密扎实、捉摸不定的意象。“素白的纸更能体现笔与纸的关系”,在一纸素笺、几笔渴墨之间探寻的张海总会这样简单解释。而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潘善助则认为,“墨润时,我们需要用想象还原作者的用笔方式,这样的创作方法更会让些许毛病也无处可藏。”

    用笔的强健造成“根根分明”的效果,让不少书家联想到日本当代隶书也有这样的特性,“墨色的变化、用笔的果断,可以看出一代书家张海在将这种书法形式融入创作之时,也注意了向国外同行的借鉴”,蔡祥麟说。学习古人、深入经典、访碑问帖的同时也让自己沉到东方大文脉之中,想要大步“向前走”,必须大步“向后退”,张海所言中国书法“向前走”的创造动力才能得以实现。

    成业之美:实现当代书法的创造力

    “这次张海展览作品的装裱全部采用泡沫板和柏木镜框边,在保持庄重、整洁的统一风格的同时,又非常方便运输,最大幅的作品以一人之力也可轻松挪动,为将来的展览组织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展览承办方之一的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孙晓云一样,不少书法家对展览设计和组织上的新意评价颇多。在展厅时代,展览本身就是一件大作品的趋势日益突现,以黑白两色为主的书法展览的设计就更难达到当代视觉审美的要求,《书法》杂志执行主编胡传海更是直言,宏大的场景感才能引起观者审美情感的巨大冲击,举凡当代书法名家,无一不是展览型书家,过去仅凭一框斗方、一卷手札而青史留名的例子在今天已然鲜见。

    其实并非只有此次张海三地巡展才引发书坛众多评论,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身为河南省书协主席的张海就曾提出深入传统、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艺术观念,在此基础上实践“墨海弄潮”书法展更是令书法家们念念不忘;80年代末,在书坛狂飙突进的思潮中,他提出“让我们沉下来”的理论,号召书界将自己沉入到中外大文化和书法本体的深层中,以增强整个书坛的文化底蕴;90年代后期,在书坛回归传统的语境中,他提出“出精品、出代表作”的观念;近来,他又回应“重温经典”的书坛主流,撰文提出在这个时代呼唤“出经典、出大家”的战略性命题……力求书法的国际化精神,树立中国书法的大国形象,是摆在和张海一样甚至更年轻一代书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纵观历届中国书协主席,舒同是军旅书家,启功以教育名世,沈鹏以艺术史论角度切入书法创作,而张海则在书家身份的基础上倡导理论的演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倪文东的说法,在中国书协理事、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振濂那里被概括为“思想影响”:“思想、理念的发展才能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和一个艺术门类,如果书家能在创作的基础上提出覆盖整个书法界人人关心的问题,才会对书艺的发展真正具有大影响。”

    15年前,沈鹏为张海作品集作序,即以“创造力的实现”为题,对张海在书法艺术和组织两方面的创造性作了概括。中国书协副主席申万胜则认为,张海深入传统、守正创新,以己之审美不断改造、融会着历史上的经典作品,从中抽绎出与时代大文化思潮相呼应、又能强烈表现个性的艺术语言;在成就自己书艺的同时又带给中国书法代表性的贡献,是当代书家实现书法艺术创造力、整体弘扬书法文化的必经之路。在这一点上,张海已然和正在继续做出探索,只是他自言“人老书未老”,“艺术总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沉浮;其实对个人而言,创造力总是有限的,而人类的创造力则是无限的,所以我希望与书法同道们更多地交流,以艺术回报社会。”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