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校园"深圳受追捧 粤剧校园普及却遇尴尬

    ——不懂白话,唱粤剧“一头雾水”

    从5年前起,宝安区开展“京剧进校园”的活动,现在已是硕果累累。

    “既然京剧教学能开展得如此之好,那么广东本土的粤剧呢?”从2007年开始,有关人士试图在宝安区的校园中引入粤剧,并将福永街道的4间学校作为试点。然而,比起“京剧进校园”,粤剧的推广却在目前遭遇了种种“尴尬”。其中最令人头疼的便是:深圳的孩子大多数听不懂广东话,学粤剧还得先学语言。

    如何让“京剧娃”现象在“粤剧娃”身上重演,这是宝安区推广粤剧人士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

    宝安有近千名“京剧娃”

    “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昨日傍晚,记者刚走进宝安区上合小学的大门,字正腔圆的京剧唱段马上传入耳朵。若不是亲眼看见,很难想象这些悠扬的唱段都是出于只有十来岁的娃娃们之口,而且大部分还是广东娃。

    上合小学只是宝安区京剧普及教育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2004年3月,宝安区教育局决定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

    “目前,全区参加‘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学校扩大到十几所。在京剧基础薄弱几近‘一纸空白’的宝安区,‘京剧娃’数量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学习的人数多达近千人,而且大部分‘京剧娃’已能饰演生、旦、净、丑行当的角色。”“京剧进校园”的活动的大力倡导者和推动者、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潘世祥说。

    2007年,参照开展“京剧进校园”的成功模式,宝安区中小学开启了“粤剧进校园”的实验研究。

    “我们首先就在福永街道的4个学校开展了试点工作,去年试点工作已经覆盖到福永街道的全部8所公办学校。”潘世祥说。

    如今,距离“粤剧进校园”推行的时间已经接近3年,但效果却大不如京剧。潘世祥表示,完全复制京剧教学的模式并不可行。



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