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艺术团 为市民送戏再苦再累心也甜

核心提示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在第四届公园文化节上,豫剧《花木兰》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唱段响起来,《红灯记》、《大祭桩》、《三哭殿》等经典戏剧精彩纷呈。从11月1日至4日,福田区梨园艺术团在园博园、莲花山公园、荔枝公园奉献了三台以豫剧、曲剧为主的专场演出,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

 

  梨园艺术团前身是福田区文化馆比邦豫剧队,演员由一批长期居住在深圳的戏曲爱好者组成。10年来,他们长期坚持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义务演出近千场,演出剧种以豫剧为主,还有河南曲剧、越调及京剧等。“在深圳听到家乡戏感到很亲切!”不少观众对艺术团的演出热情追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本报记者 何泳

  “五星义工”建团发展迅速

  梨园艺术团的演员大多原是铁杆戏迷,大约在1998年,有一个拉板胡的孔星民老师,带领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唱河南地方戏。后来人多了,他们就走出室外,先后在荔枝公园、莲花山公园、荔香公园、园博园等群众场合演唱。这支义务演唱队每周六、日演出时,有乐队伴奏,有七八个演员清唱,有近百名戏迷观看,构成了公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06年,这些戏迷经福田区文化局批准,成立了比邦豫剧队,有了固定的排练场地。

  在这些戏迷中,有一名叫何淑琴的积极分子。她今年已72岁,从小喜爱戏曲,工作后也是单位业余演出团队的主要演员。她买了上百个戏曲光盘,经常在家中观看学习,模仿戏中人物的举止唱腔,能演唱数十段名家唱段,自得其乐。1992年,何淑琴退休随迁到深圳后,积极参加社区的活动,成为莲花北村社区艺术团副团长、义工站副站长,曾多次荣获市区优秀义工和五星级义工。何淑琴在公园演出时发现,如果把这些演员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艺术团,会让戏剧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于是,她经过起草章程和申报,于2007年7月经福田区文化局正式批准,民政局注册,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福田区梨园艺术团。艺术团成立后,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购置了服装、道具,排练出一批折子戏、新节目,发展更快了。

  为了这次第四届公园文化节的演出,何淑琴忙得团团转。这些团员分散在我市各处,每组织一次排练或参加活动,她都必须一一通知,遇到活动突然改期,她必须得不厌其烦地再通知一遍。一些团员还有自己的工作,有事来不了,她又得作重新安排,有时候打电话打得她耳朵都“发热”了。

  这次公园文化节的演出共有三场,每次要一个半小时,如何安排好节目,让每场演出曲目不同,各有特点和热点,还要兼顾团员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演员有表演的机会,这都是一个个难题。为合理安排节目单,何淑琴不知度过多少不眠之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排练节目更是需要何淑琴和团员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当演出成功后,听到观众的叫好声,何淑琴和团员们都说: 为老百姓送戏曲再累心也甜!



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