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怎样唱响品牌——湖北黄梅戏“回娘家”20年带来的启示

近日,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在湖北剧院隆重开幕。新编现代黄梅戏《李四光》让在座的嘉宾眼前一亮,享受了一顿精神的大餐。许多专家和观众评价:“湖北黄梅戏现在既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注入了荆楚风韵,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

,《邢秀娘》、《布衣毕昇》、《黄安秀才》、《麻姑》等一大批创新剧目将登上舞台。

  “听不够评词花腔黄梅调,看不够水袖长衫舞悠悠。”今年恰逢湖北请黄梅戏“回娘家”20周年,从本地生根到外地开花,再到叶落归根,湖北黄梅戏从一个地方的戏曲成长为湖北省的知名文化品牌,影响已经扩大到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其成长过程颇耐人寻味,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湖北生根,安徽开花

  黄梅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其源流是鄂东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采茶调,体现楚文化的艺术特点:富于奇幻想象,情感强烈鲜明,艺术形式灵动自由,深受湖北人民喜爱。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事,名楚物”。许多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反映的就是鄂东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堤霸》、《於老四与张二女》等,带有浓重的符合时代审美特点的荆风楚韵。

  但过去,黄梅戏作为黄冈的地方戏始终未能成为湖北的省级大剧种,随着民间艺人的演绎渐渐东流入安徽。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开始走红上海,继而风靡全国,跻身全国性大剧种。

  黄梅戏,黄梅是根,却枝繁叶茂于安徽。黄梅戏得到全国人民认可和喜爱时,便是以安徽黄梅戏的身份出现的。改革开放以后,说起黄梅戏,全国观众马上会想到《天仙配》、《女驸马》等代表剧目。然而,这些剧目都是“安徽”造,而并非黄梅戏的故乡“湖北”造。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韩再芬等黄梅戏名角,让安徽黄梅戏久盛未衰,香飘梨园,湖北本土的黄梅戏则日渐衰落。



3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