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谷有荃先生仙逝 墨香永存

荆楚网综合报道 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谷有荃先生,2010年4月9日因脑益血突发,抢救无效,于2010年4月10日下午4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病逝,终年83岁。
  谷有荃:1927年生,别号虚斋,湖南耒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现为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1989年离休),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东湖印社社长,湖北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北书画艺术专修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书协顾问;《书法报》编委。
  2009年4月19日,《香港商报》《书画艺廊》版头条,刊载了一位内地书法家,他的书法和篆刻相互辉映,笔力苍劲雄浑,刀法凌厉稳健,书与印,墨迹与刻痕,龙蛇腾走,狮虎踞伏。《香港商报》以如此地力度向港澳民众推荐一位内地书法界人士,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享有此殊遇的人就是,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大家,湖北书法界泰斗,谷有荃先生。
  谷有荃先生在武汉、南京、珠海,以及澳门和日本东京举办过个人书法艺术展览。其书法和篆刻作品,被国内多个文博馆以及收藏家收藏,同时,也辗转流入到海外,目前,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谷先生书法印章艺术的爱好者欣赏者。
  皓首穷经 书法之缘从私塾开始
  在20世纪40年代,一个行走在湖南耒阳乡间小路上,肩扛几十斤煤的少年,在父爱的目光注视下,来回10多里路,为的是能够锻炼自己的儿子做任何事,都要其养成坚韧的意志力。即使承受不了,减少肩扛的重量,来回这十几里地咬牙也必须走完。这个向我们走来的少年,就是当今我们湖北省令人尊敬的书法大家——谷有荃先生。
  先生谈及此事,笑曰:“作为家中独子,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他老人家不会因此对我宠爱有加,反而对我的教育更加严厉。对我日后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启示。任何事情只要咬牙坚持,就来得长久得多。我非常感激我的父亲,少时的锻炼使我受用一辈子。”
  先生幼年读了八年私塾,接受了良好的书法启蒙教育,从小便对书法产生爱好和敬畏。19岁到广州读大学,受教于岭南书法名家麦华三先生,学习楷书和行书,重点研习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行书,为后来的书法造诣打下坚实功底。上世纪60年代初,师从西泠印社创始人金石书法家唐醉石,开始了规范严谨的书法篆刻艺术深造——迄今为止,研习书法六十余年,春华秋实,时间和心力熔炼出丰硕之果。
  没有谁是专业写字的,年轻时读书,后来参加工作,其间还下放蒲圻教中学,大大小小的运动,六十年代初,在华中师范学院图书馆搞古籍编目,对于别人,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工作,对于谷老,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际遇。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外学习,休息的时间,也是读书的写字的时间。几十年的晨昏寒暑,几十年耐得住寂寞,书法家和学问家完美统一,在书法学习中精通学术,六十年的人生历程,皓首穷经,冰冻三尺,梅花香自苦寒来,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
  历炼人格 修书法也修学问
  谷有荃先生十分重视书法字外功修练,不但对碑帖学、鉴赏学、书学理论深有研究,而且重视人格的历炼,重视文史哲方面特别是古典文学、文字学方面的修养。一般的书家,只会书写,不会学问,学问和书法两样兼修两样皆精的如凤毛麟角。谷有荃先生则是书、文、学问,行行皆通,多年来,他在书法技法、碑帖考古、书法鉴赏、书学理论,以及古文字学各个领域,都着深厚独到的研究,著述多种——作《书法教学通论》,探讨论述中国文字学学习方法,作《谷有荃石鼓文补墨迹》,考证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字源流。
  从事古文化研究,从事古文字研究,大量地阅读和大量地抄写,包括注释,深入神思和骨髓研究揣摩,每一个残缺不全的古文字,都在心中摩挲无数遍——“拾遗补缺”——将两千八百年前的石鼓文补足到五百七十七个字,为后学者点燃时空穿梭的灯火。
  当别人感觉万念俱灰、老之将至的时候,正是谷老新的生命的开始,脱离了日常事务的繁杂,“复得反自然”,屏心静气,在夫人的陪伴下,读书、写字,在心无杂念的环境之中,继续楔而不舍地进行他的书法艺术的探索。
  静心艺术 精神惠泽后世
  在当今书坛,真正静心作学问的不多。先生一方面,能够对传统文化的进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是先生建立在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的作品艺术再造。
  先生常说:“书法的创新是要建立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之上的。书家要提高自身鉴赏能力、艺术思想修养,需要广泛博取其他门类艺术营养,尽可能丰富自己。”
  得益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先生,在对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诸多姊妹艺术欣赏中,颇有心得,并不是把眼光放在文字表现力一个点上,经常拿其他艺术门类来充实自己的艺术创作。
  先生能够独具慧眼,发现书法艺术个中的意象美——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儒的醇厚,墨的谨严,道的超逸,法的冷峻,名的致密,阴阳的流转”(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多种传统文化内蕴的统合。
  先生并非是那种沉没在故纸堆中,墨守陈规,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而是将其变成提升精神境界的一座天桥,以便达至大美的彼岸,惟陈言务去。他的思维是极具思辨的,也是开放的,前瞻的,极富创意的。
  在和谐心灵映照下,好似进入无人之境,在由自己思想掘出的时空隧道中锐意进取,将汉字的抽象美幻化为感性美,形式美,上至为原美。那份求知的勇气,探索的激情,令我辈深切感知到先生作为传统文化捍卫者的那份甘辛。
  耄耋之年,犹自课勤,先生书法创作仍然激情满溢,如水赴壑,文字意象纷至沓来。
  2004年先生书写出版的《谷有荃书千字文六种》,就是其中代表作,作品收集了《千字文》续本六种: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宋侍其玮《续千字文》、宋葛刚正《再续千字文》、佚名《重续千字文》、宋胡寅《叙古千字文》、黄祖颛《别本千字文》,书体涉及大篆、小篆、两种章草、行书,用笔峻劲精熟,平和冲融,世称传世楷本,“是继赵孟頫之后又一位用多种书体书写《千字文》的书家”。
  特别是2007年创作的《匡喆刻经颂》,四尺隶书12条屏。事先参考了存世各种版本,研究其中笔划变化。原作因其成于北魏年间,年代比《金刚经》还要早10年,且在微倾45°山坡上,笔划在岁月的风化中,渐渐模糊。
  先生通过留存各种版本古籍考证其出处,再用双钩究其笔势,将其中的残笔、阙笔予以完善,正本清源,写就隶书册页。然后,再以自己对其笔意的独特理解和顿悟,创制出了如此巨幅尺度的作品,非凡夫能为之。……
  可以这么说,他就是21世纪我们身边可触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位披褐怀玉的本尊。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