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沪上书法家柳培琪 网络点评书法作品诲人不倦

    对于柳培琪先生来说,书法是他一生的热爱和追求。也因为这份执着,他的人生比平常人多了几分坎坷,也多了几分精彩。

  培琪先生1959年生于上海,少时受家训而习书,后师从金重光先生,开始了专业的书法训练。80年代末,又由金重光推荐,拜王伟平先生为师,专研书法技法与书法理论。两位老师的教导,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培琪先生打下了很扎实的书法基础。

  除了两位书法导师,还有两位老人对培琪先生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位是叶笑雪先生,一位是苏渊雷先生。他是在70年代中期结识叶笑雪先生的,跟随叶先生研习古文、诗词五年,直至叶先生从事《大百科全书——先秦文学》主校工作,无暇顾教。90年代初,又经前辈引荐,拜识了著名文史学家苏渊雷先生,常与苏先生促膝长谈,受教良多。

  现在,两位老先生都已作古,培琪先生每每谈起,都感慨不已。他从两位老人身上感受到的,不仅是深厚的学问,更有那种无私的、诲人不倦的精神。他说:“他们那一辈人,是只要喜欢你,就会把心掏给你的那种。”

  培琪先生很好地继承了这种精神。90年代初,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忽然产生了一念头——创办一所书法学校,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将中华民族这项优秀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那时,他在市府机关工作,经常在周末清晨看到很多父母骑车带着孩子去学艺,有的背着画板,有的背着小提琴,却几乎没有学习书法的。每当这时,他内心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忧虑与无奈。他想,长此以往,书法或许会被下一代逐渐遗忘。于是,一种责任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34岁那年,他正式辞去公务员工作,决定去做生意,以便有足够多的资金来创办学校,实现他的梦想。

  然而,梦想很快破灭了。由于长期在机关工作,不谙世故,更不懂做生意,他经商失败,并欠了在当时几乎属于天文数字的债务。巨大的挫折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但他并没有放弃,靠借钱过着艰辛的生活。两年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收了第一个学生,从此逐渐走上了私塾式的书法教学之路。如今,他的学生已遍布上海,其中很多人成为青少年书法人中的佼佼者。

  上天是公平的,他的心血没有白费。

  在学书与教学上,培琪先生有很独到的认识。他认为,治学之道,先树人而后做学问,主张学书修心,用笔读史,向古人学习,与古人为伍的治学思想;在书法上,主张继古而求新,不拘于一朝一家之风格,认为唯崇尚自然,方能成正果。他不喜张扬,学书低调,自以为治学师古应该创新,然而创新、立风格是厚积薄发的自然结果,不应刻意求之。常说王铎到老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我辈更不应懈怠,所以,至今仍临池不缀。他注重学问与修养,故其偶尔为之的作品,较偏重于简远平和、雍容大度的一面。

  2008年,培琪先生又创办了一个书法论坛——耕砚书坛,提出“与人为善、真诚交流、各抒己见、互相学习”的宗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真诚交流的平台。而且,他每天抽很多时间,在网络上为书法爱好者点评作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2009年,他被复旦大学书画协会聘为指导老师,完成了两个学期的义务教学。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叶笑雪、苏渊雷两位老先生的影子,看到了那种无私的、诲人不倦的精神。

  柳培琪先生简介:

  柳培琪,男,字素石,号山林之人。江苏吴县人,1959年5月生于上海。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斋名耕砚山房。浸淫书法近四十年,功力深厚,诸体皆能。其书法初学柳公权,后涉颜鲁公、欧阳询,继而上溯北碑汉隶,重积正书功底;行书直入集王圣教序、兰亭序、及二王诸帖,顺涉唐、宋、元、明书家经典;草书以十七帖登室,深入各家草书,博采众长。故其书法,擅草、行、楷诸体,承其师,尤以草书、小楷为精。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