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为啥这么火?



  【灵变】

  中国原有300多个曲种剧种,而现在只剩几十个,很多已经成为被挽救的对象,没有演出场所,缺少演员,失去观众,如今几乎看不到了。而二人转能发展到今天,跟他不断吸收不同艺术形式、灵活多变有关。

  【“五功”】

  二人转演员的表现手法,有“五功”之说。“五功”就是唱、说、扮、舞、绝,使艺人有丰富的选择性。这也使得二人转成为一种小型的综合民间艺术。

  五功“唱”为首,唱腔讲究“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100多个曲牌和小曲小调,以及丰富的板式变化。“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男演员(丑角)利用类似今天脱口秀的形式,使二人转具有喜剧性的娱乐效果。“扮”是一男一女,分包赶角,跳进跳出,灵活扮演不同角色,就是所谓的“千军万马,就凭咱俩”,有灵变性、生动性,活灵活现;说到“舞”,因为二人转是从东北大秧歌中学习而来,以独特的肢体语言来刻画人物、表达感情,形成了自己一整套二人转的舞蹈语汇。“绝”就是绝活。主要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二人转的绝活,比如手绢,就可以转、顶、飞,来代替雨伞、秧苗等,手绢花和扇子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高手还有其他器乐演奏的展示。

  【贴近】

  二人转的演出内容始终与东北人民的生活分不开,都是大白话,“不隔心、不隔耳、不隔音”,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它的变化,无论是剧本还是表演,都一直没有脱离东北大众,身上一直流着乡土的血脉。所以它给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机缘】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那些创作时间较慢、演出时间冗长的曲艺节目,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二人转及时补缺,以快节奏迅速占据城市休闲生活,将流行歌曲、舞蹈、脱口秀等形式引入,完成了艺术裂变,将二人转的农民化调整为市民化,迅速适应城市观众口味。

  现在全国每天有近千个演出场所上演二人转,仅北京就有128个演出场所,很难估算出全国到底有多少演出队伍,要是粗略估计一下,包括音像、布景、后期延伸服务等工种,全国有近10万大军。

  从文化产业角度来看,二人转已经是大众娱乐业中最红火的一个行业,辽宁各城市内挂牌的二人转专业演出场所有30多个(每天都上演),这里不包括茶社、广场、农村、乡镇,如果都加上,那应该有几百个演出场所。

  二人转的兴起,形成了东北重要的文化现象,活跃了演出市场,演出灵活便利,票价低廉,自由观看,保障了广大低收入者的文化权益。赵本山领衔创办的辽宁民间文化艺术团,在沈阳刘老根大舞台演出二人转,已经成为沈阳文化旅游的亮点,是观光游客在沈阳的“首选文化节目”,甚至达到提前一周卖光门票的地步。

  发展困惑

  尽管红火,但是二人转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困惑。无论是传承、创作还是市场的开拓与管理,二人转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业二人转剧团寥若晨星。活跃在这些演出场所的多半是民间艺人,没有管理团体,大多是散兵游勇,良莠不齐、流动性大,不少是个体的演出行为,给演出带来低级庸俗浅薄的东西,加上有些演出场所管理不善,使这类演出更加低级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引起了广大观众的不满。

  一些年轻的艺人没有扎实的功底。他们大部分对传统二人转的唱功、说口、舞蹈、绝活等没有很好地学习掌握,把二人转本体的艺术精华大部分丢失,演出大部分都是模仿流行歌曲、滑稽表演取悦观众。这种现状使二人转的继承和创新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人转的艺术创作没有形成一支队伍。二人转的新作品非常少,形成全国二人转一台戏,全国都是那些《小拜年》、说口,严重雷同,让二人转的发展缺少持续性。

  衍生出的市场管理问题。二人转进入城市之后,城市对它缺乏积极的管理,因此二人转还没有适应城市的文化标准。到底什么场合适合表演?由谁来管理?怎么区分娱乐和庸俗?取悦观众的标准是什么?这都有待规范。同时也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和批评,所以也影响着它的健康发展。因此二人转的发展应该更规范化,提高演出队伍的文化水平、加强市场管理、开展正确批评引导。



3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