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已面目全非 恶俗演出培养低俗情趣观众

  商家为什么要拿糟粕变异为资源来拍卖呢?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摧毁了经典艺术品的“意义”和“深度”,也摧毁了艺术家作为“美”的发现者的崇高位置。其本质的缺陷在于民间艺术精品“意义”的丧失。这个时候,整个商演剧场再也听不到完整的二人转经典剧目,二人转本体已经被彻底边缘化,而且就连小曲小帽,也很难听到,所谓“唱”,不过是一些流行歌曲。而且连演出模式也都产业化了:每一对演员总是“四段式”演出:一段说段子,二段扯犊子,三段逗乐子,四段唱歌子,以及小品式的表演,把模仿秀、耍嘴皮子逗贫放在第一位,硬作为娱乐经济商品热卖给观众。观众听的是一样的说口,看的是一样的傻子,一样的“大猩猩”。产业化的结果已经将表演符号化了,没有了情感,没有了血色。他们所说的“创造”,也只是将令人唾弃的糟粕作为资源给予商品化。

  “二人转演啥?二人转将来啥样?专家说了不算,演员说了不算,还是只有观众说了算。 ”真是这个道理吗?

  关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之间的互动。但在商品市场,交换价值往往凌驾于使用价值之上,迎合文化产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就成了文化工业的必然选择。不可否认,一部分观众的低级情趣,曾经刺激低俗的精神生产,长期的低俗恶俗的演出,也培养了一批低俗情趣的观众。但观众在进入剧场之前是有绝对选择自由的,观众一进入剧场,就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听任表演者的灌输。自发的掌声,本是对表演的赞许和鼓励,但剧场里就连掌声也是表演者死皮赖脸“要”出来的。

  演员们挖空心思投观众所好,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也就成了他们取宠商演老板的主要手段。为了要掌声,有的演员不光是说脏口,甚至骂乐队、骂自己、磕头、下跪、打嘴巴,这不就是二人转演员“牺牲自我,娱乐大众”的精神吗?

  老一代民间艺人说:“一个一味迎合观众口味的演员算不上一个好演员,真正有造诣的艺术家是能够用艺术的感染力去引导观众,引导观众的情趣,情操。 ”

  二人转在商品化中受到损毁,发展到今天面目全非,不仅是商演老板“忽悠”了观众,也有各级传播媒体广泛传播的责任,商演再能“忽悠”也不过是千八人的小市场,而媒体一上星,至少是全国,甚至传播到全世界的“大市场”。面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与消亡的趋势,大众传媒也应反思了。



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