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已面目全非 恶俗演出培养低俗情趣观众

 商品化会毁了二人转艺术

  编者按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域民间艺术的形式,其自上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后,即表现为一种倾向于市场的活态的变化中,对于这种本土文化现象,本版已经作了多次系列讨论,而7月以来的多篇报道更从本质上解析了传统东北二人转的传承关系、二人转产生变异的根源,分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二人转和当下走红市场的二人转的区别,并将辽宁的文化建设和东北文化形象建设引入系列报道等。近日,二人转研究专家田子馥先生又写来新的思考,本版节选部分观点刊载如下。

  在现代化面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民间艺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衰亡,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当前已经商品化的二人转有两种评价的声音:一种认为二人转走进市场就是一种创造,就是一种保护和弘扬;一种认为商品化使二人转艺术遭到严重的损毁。
 

  商品化,催化了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这种变异是不可克制的,也是正常的文化现象。是“创造”还是“损毁”,要看变异的本质。

  东北二人转在有文字可考的27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农民化的创生阶段,二人转是东北大地土生土长的艺术。在200多年的历史空间里,由初创、整合、吸纳到定型,它吐纳八方,不断地汲取东北各类民间艺术的精华,形成二人转演绎人物形式的独特性,创造了唱说扮舞的演绎传统。由于农业经济的封闭状态,二人转艺术只是量的增减,很少发生质的变异。

  第二,规范化的审美阶段。 1950年之后,二人转被纳入各级政府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有专业人员参与二人转的艺术建设和组织建设,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按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净化了舞台,净化了脏口,同时也净化了俗艺线。老艺人说:“说是骨头唱是肉”。结果是强化了优美的唱腔,弱化了“说”,史称专业二人转时期。从民间艺术变异的角度考察,这个时期的二人转虽然净化了脏口净化了丑角,但二人转没有失去根脉和灵魂,保护并传承了二人转的精华。

  第三,商品化的去精取粗阶段。市场经济启动后,一些企业家从民间艺术中发现了商机,进行商业化开发,从客观上推动了民间艺术的浴火重生,但对其本身的杀伤力也是相当大的。商家既看好民间二人转的艺术价值,又看好它的经济价值。精粗美丑,有所选择,也有个渐变的过程。先是乘思想解放的时机,恢复了一些传统二人转,特别是一度被禁演的二人转剧目,获得一定的票房价值。同时包装小曲小帽,最主要的是包装说口,甚至包装最有票房价值的脏口。商家捕捉商机,总是跟踪部分观众的心理,一是猎奇,一是刚刚解放的性意识,并且将性意识转化为娱乐资源。东北民间的语言原本富于幽默之美,插科打诨,原本是喜剧艺术的佐料,幽默的“说口”,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也是二人转精华的一部分。而脏口二人转除了满足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也满足商家的攫取欲望。他们露骨地说,民间二人转“有了票房才有了硬道理”。同时玩起了杂耍杂技,包装流行歌曲,彻底剔除二人转,连小曲小帽也不唱了。这是产生一些恶俗表演的根本社会原因。

  目前市场走红的粗劣表演,空借了二人转的名义,没有半点二人转的本质内涵,背离了二人转的审美精神,就连剧场打出“二人转才艺绝活”,也没有丝毫二人转的影子。这就是二人转艺术将在商品化中消失的确证。



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