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省戏剧节引发的话题和思考:戏音袅袅,长路漫漫

    ●事实上,几乎所有省内艺术院团都在为“钱”所困。而与省直艺术院团的人才尴尬境地相比,县市级剧团因为一个“钱”字陷入了发展的泥淖

    “我们现在就是维持,大家还能吃上饭;如果我们的坠子不立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日子会过得更糟糕。”崔彦生是深泽坠子戏第三代传人,也是深泽县坠子剧团的团长,谈起这个剧种,他说得最多的是:没钱,怎么发展?

    2005年时,该剧团排演《任长霞》,条件非常艰苦。冬天,冰冷的屋里没有炉子,大家只好瑟瑟发抖地和衣而睡;而剧团拮据的现状,使演员的工资两个月没发。上演后该剧确实引起了轰动,然而在演了3场之后便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演出场地、演员服装、演出道具等全部都是借的!领导看了之后都说好,可就是没给我们拨款,想到我们这些人为拍《任长霞》所做的一切,有时候真想大哭一场。”

    说到拨款,其实崔彦生自己也知道,深泽作为一个小县,财政并不宽裕,没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剧团。深泽坠子剧团是实行“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今年县财政补贴增长到了十多万元,而这些钱要用在设备更新及日常的开支上,显然是捉襟见肘,剧团要生存,只好自己去“打游击”。老百姓家里的红白喜事、村里的庙会以及一些个体老板出钱搭台唱戏等,都成了剧团的主要创收形式。

    剧团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曾经用来演戏的能容纳1000多名观众的深泽县影剧院现在已经破旧不堪,若碰上下雨,雨水就从顶棚滴滴答答地漏进来。今年戏剧节上,他们的《故乡情》打动了每一位观众,而演出场地是从其他单位借的“石油俱乐部”。

    “我们也在想办法,探索新的剧团发展模式。无奈一个县的市场太小,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源,也招不来年轻人学坠子,团里挑大梁的多是五十来岁的‘老人’,青黄不接啊,再这样下去坠子这门艺术就岌岌可危了。”崔彦生不无担心。

    然而,在与深泽县相距100多公里的井陉县,井陉青年晋剧团却搞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10月15日,井陉青年晋剧团自主创排的新编历史剧《舌辩侯》在省会河北大戏院上演,专业的舞美、灯光,华丽的服装、道具,让到场的观众不禁惊呼:“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县级剧团的水平!”

    作为一支专业戏剧表演团体,井陉青年晋剧团也曾饱受无“钱”之苦。但转机却出现在2004年。那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牵头下,青年团与河北陆德集团联姻,冠名“河北陆德井陉青年晋剧团”,这一形式使剧团增强了活力,焕发了生机。

    联姻之后,陆德集团几年来共为剧团投入资金80万元,增添设备300余件,使剧团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观。由于资金充裕了,自2005年以来,井陉县青年晋剧团先后参加省、市各种戏剧比赛6次,并多次获奖。陆德集团企业管理的相关经验被嫁接到团里,从组织管理、演出纪律、财务运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促使剧团人人爱岗敬业。企业董事长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客户,帮助剧团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演出收入由2004年的2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年收入80万元。

  感言:资金,是剧团的立团之本,在当下戏剧市场日益萎缩,戏剧观众大量流失的残酷现状下,一些剧团率先采取文企联姻、打破单一模式、开拓立体市场等。像省话剧院进军儿童剧市场,井陉青年晋剧团与陆德集团的联姻……都是有益的探索。



3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