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第四届中国戏剧节 豫剧原汁原味醉巴黎

    新环境考验团队素质

    此次在戏剧节上展演的《清风亭

    上》是之前在国内汇报演出的浓缩版。原本2个多小时的戏根据法国观众的观看需求,改成1小时30分钟时长。从演出效果看,删去了大段的精彩唱段和细致表演,但并未影响该剧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删改版在国内没有演出过,饰演小继保的阎麦玲和饰演大继保的赵京又是临时披挂上阵,演员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克服旅途劳顿、时差的影响,迅速入戏,李树建、柏青一路叮嘱,带领演员抓紧时间提戏、默戏,刚到法国还未放下行李,便从机场直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询问演出事宜,向工作人员要求到剧场走台、熟悉场地。

    因演出人员名额的限制,我们在巴黎看到的整出《清风亭上》是由18个人演出的。其中演员13人、乐队5人,人员相当紧张,以往演员只管场上演出的事,现在大小琐事都要一肩挑:演员郭付有既是演员,又是临时导演,还要负责拉幕;演奏员张放,既敲边鼓,还要盯着打字幕、收放灯光……上场个个是演员,下台人人是化妆师、服装师、舞美师、灯光师。

    在国外演出,字幕很重要。来法国前,二团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带了两台电脑设备,把改后的每一句台词都译成了法文字幕。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字幕机要统一使用剧场的,

    由当地的法国人来放,为更贴近当地观众的语言习惯,字幕又一字一句地由当地的翻译连夜重新修改。这些都是在也必须在到达巴黎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完成。

    原生态考验演员功底

    在法国剧场内的戏剧演出,与国内的大型演出不同。演出不能使用音响设备,也无需舞台布景和华丽的灯光,演出的成败全靠演员的嗓子和形体表演。在到达剧场之前,连见惯了大阵仗的李树建心里都没底。“这么大的剧院,观众能听到吗?”

    巴黎市立新世纪剧院是巴黎市规模较大的剧场,它与国内的剧场不同,从外形和外立面的材料上看就很不一样,习惯了国内演出的团员起初还有些不放心,下午走台时演员们一上台便纷纷试声,一试才发现剧场就是个硕大的建筑音箱。

    本届戏剧节负责剧团组织联络的吴刚先生对中国戏剧很有研究,他是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和剧作家吴祖光先生的儿子。下午走场排练时,他告诉大家法国观众对中国戏剧乐器的声响很敏感,曾经有团队在这里演出时锣鼓伴奏声太大,观众因耳朵不堪重负而纷纷退场。豫剧伴奏所用的乐器多是响器,动静都很大,在这种原生态

    演出场所,弄不好就把演员的声音盖住了。这种演出场所很考验演员的演唱功底,前一场京剧《四郎探母》中扮演杨四郎的男演员就是因为惯常用麦克风演出,这次离开了音响设备,演唱就失色不少。

    生长在田间地头、矿山乡野的豫剧遇到的都是不够响的问题——20个人的乐队带着音响农村观众还说声太小呢。到了巴黎,只有5个人的乐队还没有音响设备,如何控制乐器的声响却成了个问题。于是,铜器上被贴上了黑胶带,边鼓上搭了块白毛巾,笙、唢呐要悠着点吹,电子琴声音也调得低低的。

    老戏骨也遇到了新问题。新世纪剧院的舞台是向观众席倾斜的,走台时李树建手拄的竹杖横着倒下时差点滚下舞台。到了演出时,张元秀(李树建饰)手中的竹杖都无一例外地竖着安静倒下,第三场张元秀怀里揣的包子意外掉在了地上,李树建摸索着从地上捡起,破绽全无,将张元秀的老迈哆嗦演绎得加分添彩。最后一场戏让柏青很作难,她扮演的贺氏原本应悲愤地一头撞在清风亭高高的廊柱上而死,没有清风亭哪儿来的廊柱,柏青只得一头撞向低低的桌脚,事先也没排练过,为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这次可是真的撞上了。所有这些没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是不行的。



3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