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情怀]90后大学生办相声社 为练绕口令“啃树皮”

元庆相声社的同学们在表演相声。 元庆相声社供图  华龙网发

元庆相声社在西政北园食堂门口举行撂地演出。 元庆相声社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6月24日17时讯(记者 刘艳) 身着大褂,手执醒木,一捧一逗,一唱一和,抖出的一个个“包袱”,让现场观众开怀大笑。这不是电视,而是西南政法大学元庆相声社的同学们在说相声,他们是群“90后”大学生,他们是西政今年的感动校园人物,他们用中国最传统的节目,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

    大学生办相声社团

    今日,记者在西南政法大学见到了这群90后大学生。

    瞿见,元庆相声社创办人之一。“读小学时候就喜欢相声,上高中时,自己和几个爱说相声的朋友在学校文艺汇演上表演相声,当时全场爆发出的欢笑声至今令我难忘。”他说,从那时起就萌生在大学加入相声社的想法。

    2008年瞿见考入了西南政法大学,在踏入校园后发现,学校并没有相声社团,由此他有了组建校园相声社的想法。

    瞿见说,社团的名字“元庆”是自己高三时就想出来的。“元吉在上,大有庆也。”瞿见说,这段话是自己在周易上选取的,于是自己将里面的“元”、“庆”取了出来作为社团的名字。

    相声社团的创办充满艰辛,瞿见和另外3个相声爱好者在勉强拉来朋友凑足创办社团必须要达到的10个人后,瞿见将相声社团创办申请提交到了校团委,在得到如果能吸引同学参加就准许创办的答复后,瞿见便开始着手准备首届相声大会。

    首演观众只有10多个人

    相声大会的准备时间只有两多星期,除了要找表演段子,还要联系场地、音响设备。由于社团刚成立,经费有限,瞿见说,场地、音响设备都是借的。

    “当时学校在施工,我们从工地上捡来的砖头,磨平后,贴上红纸当醒木用。”他说,整个演出经费只花了10多元,用于印宣传单。

    “首场演出台下观众最少时只有10多个人。”瞿见至今仍能清楚的记得社团的首场演出是2008年12月4日,在西南政法大学模拟法庭六号厅举行。

    首演只有5个演员,一共7个节目,虽然不多,但却包含了单口、对口、群口、双簧、贯口等相声的全部形式。

    “虽然最后到场观看的只有50多人,有些同学来了又走了,最少时只有10多个人,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瞿见说,相声社团首演没有让到场的同学失望,7个精心准备的节目让同学们从头笑到尾。 就这样,元庆相声社成立了。瞿见告诉记者元庆相声社是目前重庆的唯一一个相声社团。

    两周连演10场

    为了让更多同学看到相声,元庆相声社除了每学期有两场专场表演外,还有其他各种的撂地演出。

    “撂地是相声界的行话,就是在公共场所,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表演。”瞿见说,两根杆子拉一条打着“元庆相声社”的横幅,两个表演者往前一站,便开始演出。一次,元庆相声社在学校的3个食堂外,两周连演了10场,每场半个小时左右,且每个地方没有重复的段子。

    目前,元庆相声社已在校内外演出了200多场,赢得了不少“粉丝”。

    练习就是“啃树皮”

    “由于之前大家都没学过相声,身边也没人教,练习就全靠自己。”相声社同学说,平时大家有空就练。“有时为了琢磨一个表情,两句话的顺序,直到凌晨两三点也是经常的。”社团成员赵恒说。

    为了练习语速以及吐词清楚,瞿见经常对着大树或亭子的立柱绕口令,一说就是1小时,这种练习方式被社团成员们称为“啃树皮”。

    “我们学校的树木,几乎都被他们啃光了。”说起元庆相声社团,西政大二学生于祥坤笑着说。

    “说相声时不能有唾沫星子喷出。”瞿见说。于是相声社团的同学练习时便找来一张很薄的白纸,举在面前,离嘴一拳的距离。“一段相声练下来,白纸上没有唾沫星子便算成功了。”

    看似简单的练习,刚开始时,瞿见要用1个多小时才能说完。“有时说着说着就卡了,有时唾沫星子喷在白纸上了。”瞿见说,各种不“达标”,反复练习是经常的事。

    几百同学站着听两小时

    不断的练习、撂地表演、专场演出,元庆相声社不断壮大。现任社团负责人朱国立说,社团现在有80多人。每场表演总能吸引到不少同学观看,有时表演完,意犹未尽的同学们,还“要求”加演。

    “在第七届相声大会在学校演出时,吸引了近千人来观看。”瞿见清楚地记得,当时演出场地没有这么多位子,有的同学就站了两个多小时看完节目。“这是他们对我们表演的相声的肯定。”

    为了更好的推广相声,有时社团成员也到校外演出。瞿见说,学校旁边的社区等都是他们表演的地方。

    如今元庆相声社是越办越红火,不仅社团举行的相声专场大会总是人满为患,不少学校或者院系举行的晚会也几乎会请到相声社团里的成员表演几段相声。但是无论在哪里表演,相声社团的成员带去的都是欢笑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