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天籁的约会--汕尾籍作曲家黄秋远的音乐人生

图为黄秋远(右)在美国驻华大使官邸(左起:大使夫人、旅美钢琴家黄楚芳、雷德大使、黄秋远)

    澳门回归时,一位小姑娘演唱的《七子之歌——澳门》可谓家喻户晓。现在,这首歌已被编入我国初中一年级的音乐课本中。在署名中除了闻一多,李海鹰,还有一位编合唱者——黄秋远。黄秋远何许人也?近日,记者有幸在汕尾见到了他——著名作曲家兼画家,现任美国美华国际音乐艺术交流基金协会艺术顾问及多个艺术院团驻院作曲家、同时兼任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的汕尾籍人士黄秋远。

身穿黑色文化衫、黑色长裤的黄秋远显得眉目清秀、英俊且温文尔雅。40年前,他出生在汕尾镇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曾先后担任当地红卫小学校长、第四小学校长、汕尾中学代理校长,母亲也做过多年老师。在家庭的熏陶下,黄秋远6岁开始学习素描,9岁学习国画,11岁学习书法,13岁学习写诗和篆刻,当年因听到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而立志成为一名作曲家并开始作曲;16岁时更因读到瓦格纳的传记而决心成为一名舞台作曲家,开始了正规的音乐学习,并一心要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当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每年只招收6名学生,可谓凤毛麟角。但黄秋远自信地说:“我就是上中央音乐学院的人!”高考填志愿时,他只填了第一志愿,就是中央音乐学院。1991年,他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96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在该院毕业。同年,应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先生的邀请,进入中央歌剧院担任其助理兼驻院作曲家。从此,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国内国际乐坛上大显身手。

作为作曲家,黄秋远的创作观念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近年来,他不断有大作问世。深受国际主流音乐界瞩目、已成为中国新潮音乐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代表性曲目之一的《关山月》被编成多个现代舞版本;两套改编自同名歌剧的《羽娘》交响组曲;为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而作《祭献》;以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的管弦乐《节日序曲》、纪念苏轼的《赤壁怀古》、纪念岳飞的《满江红》等。2005年,《热鼓热舞》在加拿大温哥华大剧院作世界首演获得热烈的反响,此后每年都在北美洲巡演,迄今已演出近两百场,该剧DVD已在加拿大和中国大陆广泛发行。《热鼓热舞》是全球首部以鼓乐、武术及舞蹈为主题的大型动作音乐剧,黄秋远在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音乐剧中,成功地把地道的中国民间音乐特色和崭新的现代作曲技巧高度融合起来,赋予了该剧以绚丽多彩的交响性,尤其是运用了许多崭新的演奏方法,让传统的乐器发出新颖独特的声音。该剧的音乐为近百件打击乐器如象脚鼓、芒锣、铜鼓、京剧及川剧锣鼓、广东舞狮锣鼓、潮州锣鼓和编钟等及琵琶、古筝、柳琴、笛子、箫、巴乌等乐器而作。温哥华《省报》认为“……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依次非凡地呈现、绵延不断引人入胜的舞曲以及锣鼓编排之奇特,令人叹服。”2007年夏天,他应约为北京舞蹈学院大型舞剧《唐琬》作曲;同时,他花6年时间创作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文歌剧《楼兰》。多年来,黄秋远还以其崭新的艺术观念和鉴赏力参与策划制作了众多大型演出,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与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共同策划的1998年北京新年音乐会和1998年3月在北京成功推出的新版普契尼歌剧《图兰多》,该制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业内人士介绍,黄秋远是我国继谭盾一代之后,又一位能够如此熟练地运用现代作曲手法、深刻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精神、体现纯粹民间音乐特色的作曲家。其创作体现着高度的专业性和充分的民间色彩。他的作品技巧性与思想性并重,富于创造性而不乏传统精神。当他还在音乐学院当学生的时候,《北京日报》便赞扬其创作“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美国著名作曲家威廉·克拉夫特教授称赞他为“非常有前途的天才”。他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作曲家,评论界称其音乐为“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具有鲜明的色彩并富含蕴藉……效果奇特而意境深远” (卜大炜,《音乐周报》)。

黄秋远在艺术领域涉猎极为广泛,有人说他是中国艺术界为数极少的身份独立而成就卓著的自由作曲家兼画家之一。2006年,黄秋远发起创办了文学艺术刊物——《新文学》杂志,并设立“新文学奖”。这份先锋杂志,旨在为艺术领域增添一块富于创新、勇气和独立的园地,为作者提供艺术交流的高质量的平台;自九十年代初,黄秋远便开始从事指挥,曾任多个乐团和合唱团常任或客座指挥,并曾应邀为音乐院校训练乐队;他的音乐教育活动开始于1997年,曾担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从事私人作曲教学,为慕名而来的作曲学生和年轻作曲家提供创作指导。此外,黄秋远还创作歌剧脚本、诗歌和篆刻并撰写艺术评论。他曾担任十几个重要画展的艺术总监,并在2007“当代艺术名家油画展”、2008“当代实力书画家扇面作品展”、2009“三艺堂十人精品展”等重要展览中展出油画、书法及抽象水墨作品。目前,正在筹办包括“走进新疆”及“城市印象”两个主题的个人油画展及抽象水墨画展。

黄秋远在全国乃至世界乐坛可以说是声名远播、成绩斐然,但在家乡汕尾却知者甚少。他告诉记者:他是个纯粹的汕尾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4到8岁时,他家就住在凤山脚下的妈祖宫里面,那里的每一块砖头、每一根柱子他都记得。每次回来,他都要到那里走走看看。哪块砖头换了,哪幅画不见了,他都知道。后来,他以童年的记忆创作了高胡、椰胡与乐队协奏曲《妈祖宫回忆》。他还告诉记者,以前,妈祖宫后面种有两排树龄约两百年的凤凰树,夏天的时候在树下非常凉爽。后来有人要把它们锯掉,自己的父亲为了保护那些凤凰树和那些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凤凰树还是被砍了。为纪念这件事,黄秋远后来写下了《凤凰树下》。这首由高胡与钢琴二重奏的曲子,现在已作为星海音乐学院高胡专业学生的必学曲目。黄秋远虽然身在北京,心却没有离开过汕尾。说到凤凰树,他认为,汕尾现在种植的大都是外地树种,本地树种难得一见。汕尾应该多种一些如凤凰树、榕树之类的本地树种,因为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城市名片,每个地方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小时候,黄秋远常去的地方还有凤山后面的鼎盖山和品清湖边的那片沙滩。在这些地方,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捕捉大自然的声音。黄秋远对记者说:“凤山旁边当年的那片沙滩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沙滩。平坦的沙滩缓缓地伸进品清湖中,不远处还有一片小岩石,这在世界许多著名的风景点都是难得一见的景观。”儿时的秋远常站在宽阔的沙滩上看海水拍打岩石溅起的浪花,听海浪拍打岩石汇成的音符,大自然的美妙的声音、画面溢满他幼小的心田,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他决心把它们写下来,画出来。

采访中黄秋远不止一次地说到:汕尾文化底蕴丰厚,有着许多地方没有的特色文化,如民间乐队演奏的许多曲目非常传统、正宗;本地锣鼓和其他地方的锣鼓截然不同,演奏技巧非常复杂,原汁原味,且保存完好,这是非常难得和有价值的。作为汕尾人,黄秋远希望家乡能够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家乡的优秀文化,他愿意为此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