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团重演《遍地芳菲》

 

 二十年前,当杜国威还是教师的时候,写下了以黄花岗起义为题材的舞台剧《遍地芳菲》,二十年后的今日,回首当年剧作,杜国威说:「今时今日的我写不到这些戏。」

     十年人事几番新,更何况是二十年,一向感性的杜国威对于今次《遍地芳菲》再度搬演有很大的感触。回首二十年前的作品,杜国威谈起他写作心境的转变,他说:「我不得不承认人们说我的作品很感性,充满爱,像不知人间疾苦,想得世界很beautiful(美丽),如《人间有情》。到了今天,在我的作品如《我爱阿爱》中,对世界已不再是beautiful,但我仍用爱和感性去写。」

     怕被时代淘汰淹没

     因此,在《遍地芳菲》中,他不写谁是忠,谁是奸,而是每个人用自己的立场去看这件事。现在,他已不想写如此复杂、结构性强的题材,「我很怕被这个时代淘汰,被时代所淹没,我很欣赏年轻人写的东西,我自己就写不到,因为以自己年纪的心态,不可去写十七、八岁的恋爱,就算写得几精采都不会写得好。所以,我现在写得少,但一写都是『么心么肺』的,好像《我爱阿爱》,我是用『心』去写。」

     割胆石感受如伤兵

     杜国威说,不再写历史题材,一方面是自己不熟识现代史:「当中国经历风云的时期,我仍在读书,在担心考试及不及格,我只是个很普通的香港人,即使自己教了十七年书,也感到只在跟著教育制度走,虽然我与学生关系打得不错。幸运地让我有机会可写剧本,不用教书,一写就二十年了。也许,现在我在等,等待第二次的觉悟吧。」

     杜国威还记得,当年写《遍地芳菲》时,自己刚做了一个割胆石的手术,感到自己就如受伤的兵,边痛边写。此外,这个戏对他与锺景辉而言也很有纪念性,他说:「King Sir多数导外国著名的作品,很少导创作剧。」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香港话剧团今年将这经典剧目以全新版本重现舞台,杜国威就剧本也作出了一些改写。最大的改动,是按照现代观众的节奏,将原本三个多小时的剧本删短,人物简单了,并会删掉林觉民妻子一角。他说:「以前读书的年代,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是课文文章,剧中原本有一段写林的妻子在墓前读出《与妻诀别书》,但我想,若观众看完此剧,有兴趣了解这段历史和人民,自己会去找来看,我决定不用林的妻子,令整出剧节奏更爽快。」此外,剧中一些悬疑或铺线的人物也会被删掉。

     杜国威以「遍地芳菲」形容中国人的刚毅顽强、勇敢不屈,剧中讲及到现代人已十分罕有的牺牲精神。他期望年轻人透过此剧看到以往的中国人是如何眼见国家脆弱、被瓜分土地的愤慨感情,为何妻离子散仍不遗弃家国情,到今日作为中国人会感到骄傲,大家应如何继续这份家国情怀。

    潘灿良当年是观众

    今次演出,由锺景辉担任导演顾问,话剧团艺术总监陈敢权执导。当年曾参与演出的演员,有些可能在剧中只做清兵,如今都在话剧界独当一面。当年刚进入演艺学院,只在台下做观众的潘灿良,没料到二十年后,自己会担演其中的主要角色,他说:「这是一种缘分。」对于一个剧本能经过时间的磨炼、沉淀,再重新被搬演,他认为是十分难得和很有价值的。

    谈到剧中人物林觉民,潘灿良会放下演绎历史人物的包袱,「若我只刻意去模仿或捕捉他的特质,只是造型似或特质似,而没有进入角色的世界,是不能感动人的,演员要在台上让观众感受到角色所经历的生命,才能让人感动。」

     潘灿良亦不希望只「纪念碑」式地演绎一个人物,他期望可更立体地呈现角色的内心感情世界。因此,他也看了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了解他面对家人、亲人的爱,以及为国家为民族的爱之间的矛盾和选择。「我不是去看他有几伟大,我会尝试看他的弱点,我会想他面对两种重要的情感,有没有怀疑和退缩的一刻,期望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香港话剧团之《遍地芳菲》,将于九月五日至六日、八日至十二日晚上七时四十五分,九月六日及十二日下午二时四十五分,在葵青剧院演艺厅上演。门票现于城市计算机售票处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