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艺谋:喜欢传奇故事 寻找口味平衡点

商羊

  张艺谋在房间里面啃苹果。

  朋友的孩子要和他合影,对他说叔叔好,他说好好,三下两下把苹果啃了,“来来来……”;头顶上有一盏小射灯,拍了一张,闪光灯未亮,张艺谋对朋友说:“你最好站在2米或2米5,这种小灯最好是这个距离。”

  拍完,果然不错。

  说了很久的话,只是喝水。把有靠背的沙发让给女士坐。

  没人抽烟,他也似乎没有抽烟的习惯。

  《三枪拍案惊奇》上片后持续三天3000多万票房,首周末轻松过了亿,张伟平却还有些不想报数字,“艺谋又要被说挣钱的事儿了”――也不是全无顾虑。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老是在钱上面兜圈子,总觉得有点烦;说多了,好像变成了辩解,难免又心浮气躁。

  位置不一样,想的事情就不一样。张艺谋是张艺谋。只有这么一个人,有戛纳纪录,也开创中国商业片时代;而后,他成为民间公认的“国师”。“其实不骂我骂谁呢?你都这样了……可是我不想一直这样。做人这样挺好,名利上的事情谁不喜欢?可是我做这个事情开始没想到名利上的事儿……可是搞创作,特别不想这样,也不能这样啊。”

  也许在这个节骨眼上,骂“三枪”甚至张艺谋是安全的。

  我们评论一部电影太轻易,指责一个导演也太轻易,是我们太爱电影了?还是我们太厌恶导演了?媒体始终掌握着话语权,电影媒体的话语权并不比其他媒体要少,但是电影媒体的话语权使用比其他媒体要散漫轻易。于是,在无形中,电影和导演都很散漫轻易地会被褒扬以及谩骂,而电影的制作过程,又太不散漫轻易了。

  如果对张艺谋仍然要使用“文以载道”的评论传统,那么张艺谋就同样拥有“刑不上大夫”的豁免权――标准应该统一。事实上,面对任何评价,哪怕是人身攻击,张艺谋只会就事论事,不会反击。张艺谋对人客气,从不傲慢。对人客气对于他,或者带有他那种位置的自觉意识的人们,已经是不容易的了,也少有做得到的。

  “奥运会结束后,我连着上网查骂我的话,没看到什么,我就想,舆论一定是被控制了――我把自己放得特别低,多年的习惯了,也许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61/6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