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出发的散文赣军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散文以沉静而炫目的方式,华彩出场,渐而蔚然成军,成为当下江西文学的亮点,并且引起全国散文界的关注,被散文期刊主编们惊呼为“江西散文现象”。

  11月8日,李存葆、张守仁、阎晶明、何向阳、甘以雯、葛一敏、古耜等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散文期刊主编和本省散文作者共70余人欢聚一堂,对江西散文现象进行研讨。

  滕王高阁下,赣江秋水边,一席散文的话题,让与会的散文作家们平添了许多的意兴与豪情。

  “如果今天的散文界也搞一次全运会式的团体比赛,那么,江西散文应当毫无愧色地名列前三”

  对全国的散文创作情况,散文期刊的主编们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研讨会上,几位主编一致认为,江西的散文创作实力在全国仅列北京之后,与广东省各有优劣,互存短长,整体实力亦伯亦仲,应该是并列第二的。

  这样的认识,其实在他们的编辑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几年来,《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美文》、《小品文选刊》和《青年作家》等刊物,分别多次推出江西散文作家专辑,有的还配发评论重头推出,在散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散文》月刊、《天涯》杂志更是以超乎寻常的规模大量刊发江西作家的散文作品,两位主编都不约而同使用“全国独一无二”的字眼褒奖江西散文创作的实力。

  《海燕都市美文》主编古耜认为,总结“江西散文现象”最值得一提的是,“江西有一批艺术上乘,风格成熟,水准相当,且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散文家”。这其中有一批担任着不同领导职务、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作家,他们创作和发表了一大批观照现实、充满哲思、格高境阔的作品;有一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女作家,她们独抒性灵、隽永华美、细腻温情的散文创作,斑斓成一幅妍丽的图景;而一些资深作家时有厚重雍容、文情并茂的散文佳作发表;一些基层作者的写作扎实严谨、富有生活气息。更可喜的是一批新锐散文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的创新意识、现代意识和个性意识,让人振奋。就是这样一大批散文作家,共同构成了江西散文生气盎然、阵容齐整的生力军。其中以刘上洋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和以范晓波、李晓君、江子为代表的新锐散文,以及以郑云云、梁琴、王晓莉、姚雪雪为代表的女性散文,已经成为这支队伍里最具特色的方阵。

  写作者众多,却并无扎堆之意。相反,比较活跃的作家都找到了适宜自己种植个性的田园。他们或者抓住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以开阔的视野、充沛的激情和才情,表达自己对历史、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或者钟情于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以真诚的品评,率真的书写,抒发着自己的挚爱与钟情;或者沉潜于底层的生活、记忆的故乡和自己的内心,以创新的精神大胆进行文体探索,用作品独到而形象地诠释自己对散文品质的理解;或者执著地行吟于山水之间,寻访精神的家园,挖掘自然和生命的哲理。这其中,刘上洋的文化散文,以一种思接千年、神追万里的境界,一种雄视古今、纵横捭阖的气度,一种情智交融、神思飞扬的质地而独树一帜。在对世界的一瞥之下,透露出作者的学识与襟怀,智慧和真诚,透露出作者思想的敏锐性与洞察力。大情与大智,思想和诗意,在他的作品中水乳交融,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

  而一批年轻作家的散文,关注最平凡的现实人生和最生机勃勃的生活现场,他们的文字,将诗性、智性和感觉充分融合在一起,但又各自不同。他们敢于尝试散文的各种形式,为了拓展散文这种文体的疆域而做出别具匠心的探索。女性散文家们则充分发挥她们天赋的细腻和灵气,在随意而优雅的书写中,道出生活或从容、或美丽、或沧桑、或无奈等诸种况味。她们的散文充满才思和感悟,显得别致而有韵味。

  这批风格各异的作家,以他们的勤奋和天赋,以他们对散文的热爱,以他们令人信服的创作成绩,共同营造出江西散文的新形象。

  深厚的散文传统和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个散文大省的诞生

  江西是一片适合散文生长的土地。

  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江西散文创作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江西在现时代对古代辉煌的散文写作传统的重续与对接。在江西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前辈在散文创作上力图革新,勇领潮流,不乏在散文领域中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和领军主将。唐宋八大家中,江西占了三家,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先辈的散文创作和文化探索精神,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散文文化传统,而为这一传统所浸润的江西作家,以散文来书写心灵,实在是一种血脉的牵引,一种文化的本能。

  灵山秀水也是这块土地对江西散文最丰厚的馈赠。评论家张守仁认为:“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有美,才能滋生美的艺术、美的文章。”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江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给作家们提供了诗意栖居的现实环境,也对他们的精神格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辐射和滋养。的确,江西的散文作家,不管以哪种题材见长,意境上总有股绿绿的诗意,这不能不说是山水对人的造化。

  而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又为江西散文“只研朱墨作春山”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创作空间。散文不仅关涉自我,关涉自然,关涉历史,也可以迅捷地反映时代的足迹和社会的变迁。近年来,在江西作家笔下,取材于生动而鲜活的时代现场的作品越来越多。

  令外省作家和所有评论家、期刊主编们惊讶和羡慕的是,江西散文还有一个巨大而坚挺的“气场”——2004年成立的江西省散文学会顺应江西散文发展的形势,围绕“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举办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为散文作家提供了创作、研究、交流的平台,把散文作家紧紧地团结起来,相互切磋,相互激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

  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江西散文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丰饶的年景:各个年度的权威散文选本上都能看到江西作家的名字,一大批江西作家频频入选全国各年度散文选本和主题散文选本;在中国散文学会组织的三届“冰心”散文奖评选中,每届都有江西作家获奖;一批江西作家的作品不断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散文年度排行榜上;2006年,两位青年作家的散文集《正版的春天》和《屋顶上的河流》同时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除此之外,江西散文作家们还出版了一大批专著、合集、选集……通过自身的创作成果和影响,江西很自然地向中国文坛递出了一张散文大省的名片。

  上一个高峰在历史深处,新的高峰,要一点一滴地累积。新一代江西散文家,心里藏着一个梦……

  汪曾祺说,一个地方的散文不兴旺,很难说这个地方的文学有了真正的兴旺。

  无疑,今天的江西散文是兴旺的、茂盛的。但是,这兴旺中还有不足。比如,江西作家们的散文作品中,还缺乏大气象、大格局,还鲜有可以传世的经典之作……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提出:《滕王阁序》是江西散文的“镇宅之宝”,手握此宝的江西作家应该有更宏大的作为。而古耜则建议,江西作家在今后的创作中,应积极引入知性元素、合理运用理性资源,经过美的幻化与整合,使其充实并提升笔下的经验和感性世界;另一方面,要准确适度地把握散文的常态与变形,做到有“通”有“变”、“变”中求“通”。

  评论家何向阳强调“守住气血”。她提出,要以传统为父,将传统当作自己的血液来继承;要以自然为母,把自然当作自己的精气来保存。守住了气血,所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有筋骨,才能有个性。守住了气血,江西的散文才能产生与江西的文化资源相匹配的大气象和大精神。

  向传统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名家学习、向经典学习。要学习哲学、学习历史、学习科技等各学科知识,要扩大知识面,要掌握新的思维方式。要在我们的作品中体现更丰富的阅历、更深厚的学养、更独特的识见、更真挚的情感、更深邃的思想、更新颖的构思、更精炼的语言、更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风格……专家们的殷殷期望也是与会者的共同理想。

  这是王安石、欧阳修的故乡,这里是诞生了《滕王阁序》的地方。当代的江西散文家,正在用崭新的辉煌向前辈致敬,不甘自满的江西散文,仍将大步前行。

  本报记者李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