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小剧场曲艺的“热”与“冷”

上个月在北京前门开张的刘老根大舞台不是京城第一家二人转剧场,但300座的剧场能如此火爆的,却绝对是第一家。180元的最低票价能被炒到1500元。时下,如果要问京城百姓尤其是年轻人最热衷的文化娱乐消费活动是什么,十有八九都会回答:去茶馆听相声。每逢周末,东城周末相声俱乐部、西城广茗阁、南城德云社等好几处专门演出相声的场所,都是座无虚席,有的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曲艺回归剧场是艺术规律使然,除二人转和相声外,京城还有一些上演评书、鼓曲的小剧场。但这些演出则不如相声火爆,两相对照,不免令人深思。

  相声演出越演越热

    在所有的文艺形式中,最受老百姓喜爱和关注的恐怕非相声莫属。相声自诞生之初起,便被深深烙上了民间的印记,从草创时期的撂地谋生,到迄今为止所产生的几次高潮,举凡能够流传下来且又可以让人反复欣赏的那些优秀相声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描摹世象百态、贴近民众心声的显著特点,而相声针砭时弊、讽刺幽默的艺术特长更是它始终能够赢得百姓青睐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各种新兴娱乐形式对包括相声在内的传统艺术生存现状的冲击、优秀原创相声作品的大量缺失、相声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演员、作者和理论)的普遍滞后、观众欣赏渠道的单一等等,再加上随着电视相声的泛滥,直接导致了广大观众对那些充斥荧屏的不痛不痒、肤浅单调相声的不满和反感,因此,一直以来关于相声“危机”、“滑坡”的议论总是不绝于耳。

    业内外的诸多有识之士纷纷寻病因开药方,希冀相声能够重现昔日荣光。于是,“相声回归剧场”的提法和实践应运而生,亦可谓顺应民意。尽管,这并非一剂药到病除的速效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剧场尤其是小剧场内的相声演出形式,对于观演双方而言都有着不容小觑的积极意义:其一,低廉的票价,丰富的节目,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要求;其二,舞台的锤炼,现场的互动,使得演员的技艺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长期坚持的小剧场演出形式,不仅活跃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密切交流,而且激发了演员和作者的创作热情,在恢复传统相声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

    短短几年时间,京津两地兴起了一股去小剧场听相声的热潮,在其影响和带动下,济南、沈阳、上海等地都先后成立了一些相声团体或组织,以小剧场形式定期演出相声专场,成为广大观众周末休闲的极佳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北京的几大城区都相继开辟有以小剧场形式演出相声的场所,如东城区文化馆的周末相声俱乐部、西城区广茗阁的嘻哈包袱铺和挚友相声俱乐部、宣武区的天桥乐茶园和张一元茶馆以及马连道茶宫的中曲清音小剧场、崇文区的崇文相声俱乐部、丰台区的周末相声乐苑和乐丰斋相声茶馆、朝阳区文化馆的朝阳相声俱乐部、海淀区文化馆的周末福乐相声大会等。

    分处几大城区的小剧场,大大满足了京城观众在家门口就能听相声的欣赏需求,而驻场的各相声团体因演员构成和上演节目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尽相同的整体表演风格,从而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群体有了更多的选择。

    以东城区文化馆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为例,由一批中青年演员发起,著名相声艺术家李金斗担纲,于2003年10月正式成立,秉承“为老百姓创作、给老百姓演出、让老百姓满意”的宗旨,长期坚持公益性演出,并承诺20元票价永不涨价。俱乐部有着比较完备的章程和规章制度,演出阵容强大,京津等地的名家大腕经常亮相,场次安排以老中青结合为主。其分部崇文相声俱乐部则以青年相声演员为主体,由著名相声艺术家刘洪沂任负责人。

    位于宣武区天桥乐茶园的德云社由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刚领衔,自2005年底迅速走红后,经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德云社的演出以传统相声为主,受到不少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作为民间团体,德云社在坚持品牌效应的同时又逐步涉足其他文化商业领域。

    2009年年初以来,媒体的焦点开始集中到一个新的相声团体——嘻哈包袱铺,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年轻团队。由青年相声演员高晓攀牵头成立的这支团队,打出了“不卖火柴,不卖香烟,不卖车子,也不卖房子,卖的是乐子”的广告语,以时尚另类的风格吸引了众多80后观众的拥趸。

  消费市场日渐细化

    如今,京城日渐增多的相声演出场所,不仅为众多喜爱相声的热心观众提供了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也令一度困惑迷茫的相声演员们重新找回了自信。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不同团体的定位与风格逐渐鲜明起来,随之而来的则是消费市场的多元和细化。

    像东城、崇文的相声俱乐部,依托各城区文化馆的鼎力支持,注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