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曲艺团坚守曲韵留香


        今晚,庆祝北京市曲艺团成立60周年暨《春华秋实》专场演出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老中青三代曲艺演员将同台献艺、共襄盛举。北京市曲艺团的金字招牌传承至今,背后是一代代曲艺人的坚守与传承,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激情不变,热情未改,而60年积淀的“传帮带”、下基层、根植传统等优良传统更是未曾丢弃。

  “传帮带”代代传

  曲艺的发展离不开“传帮带”,北京市曲艺团一直秉承着这一点。而仅从今晚演出的节目设置上就能窥见一二,比如河南坠子《走马荐诸葛》,将由马玉萍带领俩徒弟沈洋、杨惠乔演出。还有何云伟、李菁的相声《戏曲漫谈》,开演前将由相声表演艺术家常贵田“垫场”……最后一个节目鼓曲联唱《群星璀璨》,则由老一辈“北曲人”王谦祥、李增瑞、笑林、李国盛首先上场,说说曲艺的事、聊聊曲艺的人,然后引出来真正的表演者王淑玲、沈洋、杨菲、杨惠乔、李想、王树才、陈渝露等。

  说到北京市曲艺团以老带新的传统,王谦祥特别有感触,“我们那会儿真的是老师手捧着送到台上的,想学什么老师都教。”他最感念的是恩师王长友,“那会儿他得了癌症,已经晚期了,电视台给他录像,也是他平生唯一一次录像。他说要录《文章会》,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虽然也是老师的‘把杆活’,但《哭的艺术》才是他的杀手锏啊,怎么不录这个呢?老师说了一句,‘我这不给你留着呢么?’那时候我正跟他学《哭的艺术》,老师把这么好的作品留给了我!”

  从传统作品中汲取养分

  在这场演出中,相声演员李伟建、武宾将带来《有趣的标语》。如果依照年龄和入团时间算,他俩应该是北京市曲艺团的中生代了。“我俩都是曲艺团上世纪80年代学员班的,就像是曲艺团的‘老儿子’。”李伟建说。在他看来,那会儿是北京市曲艺团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步入了发展的新高潮。“1986年我们毕业,我记得举办全国第一届相声大赛,北京市曲艺团包揽了三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和三个优秀奖!”

  李伟建说,那时候几乎每周在广德楼都有两三场相声,李增瑞和王谦祥的《驯马专家》、笑林和李国胜的《一筒罐头》、李金斗和陈涌泉的《武松打虎》……“这些作品在当时都特火,我们打基础靠的也是这些传统相声作品,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真的特别感谢曲艺团对我们的培养。”

  截至目前,曲艺团有数十个节目荣获国家级、市级艺术大奖,如享誉全国的快板书《奇袭白虎团》,河南坠子《十个大鸡子》、相声《咨询热线》等。这其中,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梁厚民的《奇袭白虎团》曾风靡全国,直到今天,团里说快板的、学快板的,说起这部作品都津津乐道,奉为经典“教科书”。

  顺应时代创新突围

  任何一门艺术形式的传承、发展,依靠的都是推陈出新的作品。近些年,北京市曲艺团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革新之作,比如2011年推出的情境鼓曲《京·韵》。借助现代的灯光、舞美以及伴舞,《京·韵》将传统单一说唱的鼓曲表演形式,转化成了现代舞台艺术。单弦岔曲、京韵大鼓、梅花大鼓、铁片大鼓等传统鼓曲表演,以及穿插其中的北京琴书、河南坠子表演,都穿上了时尚的外衣,连很多年轻观众看着都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

  近些年来,北京市曲艺团在创新上的努力,让演员们觉得很振奋,就像年轻的京韵大鼓演员李想说的,“《京·韵》对鼓曲艺术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同时也像一剂强心针‘刺激’了我们这些演员,原来我们所从事的鼓曲艺术并没有落伍。”

  《京·韵》的成功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鼓曲艺术在新时代的突围。“历经60年的艺术实践,北京市曲艺团始终坚持说演弹唱,雅俗共赏,以短、小、快、灵的形式与风格,不断对传统曲艺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更多的观众。”北京市曲艺团所属北京歌剧舞剧院院长赵丽华说。

  从“坐板车”到“走转改”

  作为新晋加盟北京市曲艺团的明星演员,何云伟、李菁将在今晚的专场演出中为观众带来相声《戏曲漫谈》。而要说他们两个人正式以“北曲人”身份亮相的第一场演出,那得追溯到今年6月8日的下午。顶着炎炎烈日,他们来到平谷区夏各庄安固村的文化广场,为那里的村民们演出。

  如此安排,其实体现了北京市曲艺团一贯以来的宗旨,那就是深入社会、深入基层、贴近生活。何云伟、李菁之所以欣然接受这样的安排,也正是理解到了这一点,就像他们说的,“曲艺的生命力在群众中,我们的艺术生命力也在群众中!”

  鼓曲表演艺术家王玉兰是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北京市曲艺团的,她脑海中最深的记忆便是下乡演出。“我们坐的是团里的一辆破车,四面透风,冬天冻得要命,下车了几乎都不会走路了,而夏天又热得不行。我们还坐过牛拉的那种板车去演出……演出条件虽然艰苦,但那种经历是美好的。”王玉兰说。

  自从北京市曲艺团1997年并入北京歌剧舞剧院以来,除了在市中心剧场里有演出,还一直坚持深入远郊区县演出,基本上每年都有近200场。今年以来,随着“走转改”的深入展开,曲艺团下基层的演出安排更多了。“我们还将一批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后创作的原创新节目带给了基层观众,像北京琴书《文化养老谱新篇》,就是以西城区月坛街道为原型创作的,非常受欢迎。”北京歌剧舞剧院副院长种玉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