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李道国心路历程:让戏曲动听动情动人心

图为:楚剧《大别山人》剧照。

胡永强作

 

    人物名片:李道国,国家一级作曲,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院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曾为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豫剧、花鼓戏等10多个剧种的70余个剧目作曲和配器,凭借楚剧《大别山人》、陇剧《苦乐村官》先后荣获了第12届和第13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中国杰出艺术家”称号。

  9日,在苏州举行的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典上,李道国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该奖项,旨在表彰30年来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目前,全国只有41人获得此奖,湖北仅1人。

  李道国在戏曲音乐继承与革新上取得了成功经验,在音乐形态、音乐风格上展现了独具一格的审美个性。这是戏曲界专家对他的一致认同。

  回望40年的戏曲生涯,李道国说,海纳百川地兼收并蓄,孜孜不倦地求新求变,让戏曲更加动听动情动人心,是其始终坚持的信仰。

  1970年,在随县三中就读高中的李道国,因擅长吹拉弹唱,又颇具表演才能,已是同学和老师眼中的文艺骨干。这年底,他被当时的随县样板戏学习班看中,安排到乐队工作。至此,李道国算是真正成为了一名文艺工作者。

  成绩优秀的他,其实更想回校读书上大学,然而这一梦想直到10年后才勉强实现。好学的李道国,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地学习外语、文学,当得知乐队同事中竟无一人会作曲时,他下定决心弥补空白。无数个周末,他坐火车往返于随县、武汉之间,只为到武汉音乐学院拜师、查资料,学习作曲、指挥。这一坚持就是6个寒暑。其间,他还从武汉军区空军文工团、辽宁省芭蕾舞团等文艺单位的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身上,吸取了大量的音乐营养。

  1975年,李道国已经能够独立为戏剧作曲。他记得,自己的第一部音乐作品是随州花鼓戏《王三相亲》。从此,他的创作激情高涨,一发而不可收。1978年,他创作了花鼓戏《赵五娘吃糠》,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刘正维对该戏音乐的规范、板腔体上下句的变化等,给予了细致地指导。该剧在当年的全省地方戏曲汇演中夺奖,使李道国尝到了成功创作的甜蜜。

  1978年至1992年,是李道国戏曲创作的高产时期,年均写戏4部至5部,创作了50余部地方戏剧,包括随州花鼓戏《古墓花魂》、《赌场深渊》、《三喜临门》等,以及豫剧《于无声处》、歌剧《报童之歌》、戏曲电影《楚庄王》等。其中,花鼓戏《大鹏歌》获得全省地方戏汇演金奖和优秀作曲奖,《古墓花魂》获得全省地方戏曲汇演作曲单项奖。

  李道国的戏曲创作之路越走越宽,但求学之路却异常坎坷。1977年、1978年,他两年高考因历史原因而落榜,1979年又因身患重病而放弃高考。1981年,他才通过考试进入湖北艺术学院作曲系短期培训班,学习西洋作曲理论。1986年,他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学习了两年文学。此时,他已在随州花鼓剧团干了3年的团长。1993年,他考上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攻民族音乐理论。

  1995年,研究生毕业的李道国分配到省楚剧院,参与创作了《东方税官》、《春梦》等戏曲,其音乐创作水平,获得行家高度评价。1998年底,他被任命为湖北省话剧院副院长,次年代理院长,主持全面工作。2003年7月,他被任命为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院长。

  天道酬勤。从业余宣传队员到走进专业艺术殿堂,从作曲专业跨入中文专业,从中文专业又到民族音乐研究,李道国的勤学苦练之路,给他打下坚实的创作基础,从而厚积薄发终于迎来戏曲创作的巅峰。

  2006年的作品——黄梅戏《英子》,获得第四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作曲一等奖。黄梅戏传统音乐一直沿袭了《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名剧的创作思路,而《英子》的音乐,黄梅戏唱腔与歌剧、地方山歌、少数民族音乐之间完美融合,是黄梅戏音乐创作的重大突破,也是黄梅戏音乐上的一次新的尝试与创新,引起黄梅戏剧界的强烈反响。

  楚剧《大别山人》的主题音乐《月儿闹三更》中,糅合了监利民歌《送郎当红军》,及大洪山民歌《一根棒槌两头光》、《大洪山呀山连山》的曲调,江汉平原音乐元素的渗入,造就崭新的楚剧音乐,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现代陇剧《苦乐村官》同样吸收了与陇剧音乐相近的音乐元素,如陇南民歌、陇东皮影戏。

  这两台分获第12届和第13届文华音乐创作奖的剧目,不仅体现了李道国“多剧种音乐元素的交织”的音乐创作特征,也体现了其“主题贯穿”的风格。他根据新剧、新人物的特点,创作新的音乐主题,而后用主题去贯穿,去变化,以不尽相同的旋律、节奏或调式表现特定人物性格。

  2010年,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现代戏研究会、湖北省文化厅在汉联合举办“楚剧《大别山人》暨李道国音乐作品研讨会”上,授予他“中国戏曲音乐 成 就奖”。截至目前,全国仅有 3人获此殊荣。

  戏 曲音乐不仅要旋律动听,还要让观众动情,打动人心。他认为,曲调好听才能使观众听得下去,旋律动情才能感动人们的心灵,具备了这两点才能够让作品深入人心,留下烙印。

  李道国对记者说,戏曲音乐的创新,首先要尊重传统,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剧种音乐、唱腔融会贯通,再才出新出彩。一律套用沿袭旧唱腔,肯定不符合新的人物、剧情的要求。音乐创新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和现代审美特征,一味守旧只会失去观众。

 

来源: 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