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人生保险了吗?》连载三:一首致命的歌

【编者按】本文摘自《你为人生保险了吗?》一书,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军。本书将以一个完整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讲述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基本知识,向读者灌输保险理念,帮助读者树立风险和保险意识,解析保险实务中常见的误区。

    中国保险业整体上处于一种诚信危机之中。一方面,人们害怕被骗而对保险心存偏见,不愿购买,保险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保险为个人、家庭和企业提供经济保障和分散社会风险的职能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许多购买了保险的消费者花费了巨大代价却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存在大量的保险误区或者深陷一些保险公司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保险制度成为一些组织和个人牟取不当利益的手段,而消费者却由于不了解保险而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长期以来,一些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保险代理人、业务员、甚至保险监管部门的官员都对保险机制存有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而导致了中国保险业的企业文化、营销模式和管理体制畸形发展,因此亟需借助社会大众科学的保险知识体系的构建从最广阔的层面正本清源,从保险知识和保险意识入手,使中国保险业浮躁的观念澄澈下来,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故事梗概】

  某保险公司为调查一桩离奇的索赔案,从美国聘请了著名侦探维廉•汤姆森先生和保险学教授皮尔森先生作者已经出版的《你为幸福保险了吗?》一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协助调查。汤姆森先生和皮尔森教授约定独自破案,先破案者将获得全部奖金。

  在维廉•汤姆森紧锣密鼓地展开调查的同时,皮尔森教授却悠闲地收徒开班讲授保险知识。两个月后,皮尔森教授通过秘密调查和缜密推理使案件真相大白〔各种有价值的保险知识将贯穿其中〕。而汤姆森却仍在忙碌着——原来他正在忙着调查一桩和皮尔森教授有关的国际保险骗赔案……

  本书的突出特色是利用故事的形式向读者普及保险知识,通过爱情和悬疑故事吸引读者,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比较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科学的保险知识。

  【正文】

第一章 风险人生

本章目录

保险知识点

1.     蛋壳脑袋

2.     又见皮尔森

3.     一首致命的歌

4.     保险命案

5.     两个外国专家

6.     皮尔森的第一课:风险与保险

7. 皮尔森的第二课:九段人生

1.     意外伤害保险的定义和种类

2.     意外伤害保险的条件

3.     保险机制的运作原理

4.     健康保险的定义、种类和保险责任

5.     可保风险的条件

6.     健康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的区别

7.     重大疾病保险

8.     人寿保险的定义、种类和保险责任

9.     风险与保险

10.  九段人生的保险规划

  3.一首致命的歌

  黎明。落霞山庄。

  我被清脆的鸟鸣声惊醒。晨光熹微中的西山别墅区鸟鸣花香,一派旖旎风光。

  刚想踏出客房外欣赏美景,我却听到了一种与这优美祥和的环境极不协调的声音:夺人心魄的歌声从皮尔森的房间里传出来,歌里充满了极度的悲伤与绝望:

  绝望的星期天

   我的时间在沉睡

  亲爱的

  我生活在无数暗影中

  白色的小花将不再能唤醒你

  黑色的悲伤灵车上载着你

  天使们将不会回望到你

  他们是不是愤怒了

  因为我想加入你们?

  绝望的星期天

  星期天是绝望的

   和暗影一起

  我将它结束

  我的心脏和我都相信这是它的终结

  很快这里的鲜花和祷文将是悲伤的

  我知道

  这祷文让他们不哭泣

  让他们知道

  我很高兴离开

  死亡不是梦

  因为我在死亡中爱抚着你

  在我灵魂最后的呼吸中我祝福你

  绝望的星期天

  梦中

  我不只是在梦中

  我醒来并且寻找你

  我的心陷入深深的睡眠

  亲爱的

  我心上的人

  我希望我的梦不会让你苦恼

  我的心告诉你我有多么想你

  绝望的星期天

  歌声犹如从是地域的缝隙冒出来的,将一块块无形的巨石垒在我的胸口,我像被噩梦魇住了一样。那一刻,几乎窒息的感觉是如此真实,如此清晰,我竟然觉得自己在和魔鬼在天际共舞,缓缓地把自己手伸向死神。一曲终了,我的泪水不可遏制地奔泻而出。

  我疾步冲进皮尔森教授的房间。只见皮尔森教授疲惫地斜靠在沙发上,汗涔涔的,一手扶着已关闭的唱机,满脸都是痛苦的神色。

  皮尔森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不是“早上好”,而是“我要自杀”

  我着实被吓了一跳,以为自己听错了,可是皮尔森说出的那几个单词再清楚不过了,的确是“我要自杀”

  现在偌大的落霞山庄只有我和皮尔森两个人。昨晚皮尔森教授的接风晚宴之后,沙纳开车送师妹和谢倾城回城去了,只有我留在落霞山庄陪着皮尔森。而皮尔森竟然要自杀。

  皮尔森敲了敲毛发稀疏的头颅,定定神,耸耸肩,微微一笑,问道:“你可曾听过一首歌,叫‘黑色的星期天’?”

  印象中是有这么一首歌。《黑色的星期天》也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书”,至少有100人因听了它而自杀,以前只是有些耳闻,从来也没当回事,难道刚才皮尔森这里播放的就是这首《黑色的星期天》?

  皮尔森又一笑,指着唱机说道:“这就是《黑色的星期天》,要不要再听一遍?”

  我连忙摆手。生活正在向我展露它最美丽的画面,还有更美好的未来等着我,有面包和鲜花,我还要活着

  “好吧,年轻人。”皮尔森说:“其实这首歌也没有那么大的魔力,我听完了,不是还好好的吗?”

  我吐了吐舌头,学着皮尔森刚才的样子说我要自杀。

  皮尔森站起来耸耸肩,开始给我讲解这首《黑色的星期天》的故事:

  1932年,匈牙利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失恋后,在一个忧郁的星期天早晨写下一首充满哀愁的歌曲,名为《黑色的星期天》。

  开始时,没有音乐商愿意发行这首曲子,太过低沉的旋律令发行商听而却步。几经周折之后,布达佩斯的一个发行商在没有试听的情况下很草率地签约发行了这首《黑色的星期天》。没有人想到,这首歌曲流入世间竟引发了许多悲惨离奇的事故。有音乐评论家说,就像古希腊神话所描述的那样:打开潘多拉盒子,无数妖魔和灾难便被释放到人间。然而,潘多拉盒子中最后一个出来的是“希望”,人类在在希望中得以延续;而《黑色的星期天》所带来的恰恰是绝望。

  《黑色的星期天》夺走了数以百计的生命。它无比忧伤的旋律令演奏者和聆听者不能自持而纷纷自杀。

  第一个有记载的因《黑色的星期天》而自杀的人是英国军官劳伦斯。劳伦斯在公寓中度假,闲极无聊,打开了邮递员送过来《黑色的星期天》唱盘并放入唱机。未等曲终,劳伦斯便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当家人听到枪声冲进他的房间时,《黑色的星期天》犹自尾音袅袅,绕梁不绝。

  女警官达芙妮负责此案的调查。劳伦斯是陆军中的少壮派,仕途顺利,前途远大,家庭也颇为幸福和睦,实在找不出他自杀的理由。在现场勘察时,细心的达芙妮按动了劳伦斯自杀时座椅旁边的唱机,《黑色的星期天》悠然奏响。当房间里再次响起枪声时,人们发现达芙妮也已经握着手枪倒在了血泊之中。桌上还放着她匆匆写给警察局长的遗言:“局长阁下:我受理的案件不用继续侦查了,凶手就是这曲《黑色的星期天》……”

  美洲大陆上第一个因《黑色的星期天》而自杀的人是一个叫做托马斯的美国商人,他听了《黑色星期天》后开枪自杀。与英国军官劳伦斯不同的是,托马斯开枪前留下了极为简短的遗言:“请把这首曲子作为我葬礼的哀乐”。在托马斯的葬礼上,播放音乐的时候礼堂里空无一人,连负责播放音乐的乐师都在把唱盘放入唱机的一刹那逃之夭夭,只有《黑色星期天》在礼堂中哀婉地回响。

  众目睽睽之下的自杀案发生在比利时的一个酒吧里。乐队演奏管弦乐《黑色的星期天》时,纷乱嘈杂的酒吧间变得死一般的寂静,尚未奏完第二段,人群里突然有人歇斯底里的大喊一声:“我实在受不了啦”。只见一名匈牙利青年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酒,掏出手枪对着自己太阳穴扣动了扳机,然后“砰”地一声倒在血泊里。乐曲戛然而止,琴弦崩断,人们如坠噩梦之中。

  再后来,一位叫做克拉多的勋爵在维也纳出席音乐会的时候,坚决要求在场的一位小有名气的钢琴家弹奏一曲《黑色的星期天》。钢琴家开始坚决不答应,但迫于好奇的观众的压力,只好演奏。这位钢琴家在演奏最后一个音节的时候,用尽全身力气,将双手摔碎在琴键上。音乐会之后,克拉多勋爵也突然失踪,再也不曾出现过。

  意大利米兰的一个音乐家认为关于《黑色的星期天》的故事都是谣传,他不相信一首曲子会有那么大的魔力。音乐家找到乐谱后试着在自己客厅里用钢琴弹奏了一遍,竟也死在钢琴旁。他在《黑色的星期天》的乐谱上写下极为潦草的遗言:“乐曲的旋律太残酷了,这不是人类所能忍受的曲子,毁掉它吧,毁掉它吧,毁掉它吧……”

  类似的自杀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由于听了《黑色的星期天》而自杀的人越来越多,美、英、法、西班牙等21个国家的电台便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号召欧美各国联合抵制《黑色的星期天》。自1945年开始,欧洲各国联手查禁、焚毁了此曲。

  皮尔森一口气讲完《黑色的星期天》的故事,拉起我跨出门外。

  一轮朝阳从山峦一角照进落霞山庄,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皮尔森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我现在接触的案子就和这首《黑色的星期天》有关联,老华侨方锦文一个月前在北京的别墅中被大火烧死。在火灾现场,警方找到了这首《黑色的星期天》的CD唱盘,而方锦文生前曾分别在两家保险公司买过300万元的寿险保单。”

  又是一桩和保险有关的命案保险制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利用自然界的大数法则,通过向所有投保人收取少量的保险费,将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变为投保人确定的保费支出,在众多的投保人之间将风险分散开来,为其中极少数遭受风险损失的被保险人提供及时而必要的经济补偿。正如“平时投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的广告词所说的那样,保险是人生中救急的降落伞和防护垫。在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能够彻底地离开保险,更没有人和保险毫无关联。保险为幸福人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然而,自从保险这种制度诞生的那一天起,保险的负面效应就一直存在着,如影随形。像一枚硬币,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保险制度也是如此,我们要做的是只能是趋利避害,既利用保险制度为我们提供必要的保障,也不被其负面效应所伤害。

  沙纳曾说,保险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便可能伤己。皮尔森还教导,“双刃剑”这个词本身就不恰当,属现代汉语中的粗制滥造。剑总是双刃的,单刃的那是刀。

  有刀就有刃,就像人生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