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谈《十月围城》:这是个“民营主旋律”

  两个小时里面交代了十多个人背后的故事,而且将众多大腕调度得恰到好处,《十月围城》监制陈可辛控制力十分了得。

  有陈可辛坐阵,作品质量就已经有了保证———这几乎是圈内公认的事实。陈可辛说,作为导演,自己是不会选择拍《十月围城》的,因为他对人与人之间如此单纯的坚持早已不再相信。但是作为监制,他却同样赋予了《十月围城》“陈可辛的血液”———对叙事节奏的完美把控、制作上的精益求精、超豪华的明星阵容以及情感表达的恰到好处。陈可辛坦言,自己一向背负着“拍片不便宜”的名声,但是没办法,因为“性格决定了命运”。而对于渴望看到好作品的观众来说,华语电影需要陈可辛这样的电影人。

  “主旋律”

  爱国部分的对白是我写的

  新京报:在人性的冲突上,《十月围城》比《投名状》更单纯、直接,是什么促使你选择了拍摄这部影片?又为什么选择了监制的身份?

  陈可辛:选择《十月围城》作为“人人电影”的开山之作,是因为“人人电影”就是Popular(大众)的概念,不是给知识分子拍片的。但我不太想自己导,因为已经拍不出这样的东西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早已不再相信,我还是喜欢挑战一些现实中无法解决的人性的东西。

  有人说《十月围城》是一部主旋律作品,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反对,但是在我看来,这个主旋律也是“民营的主旋律”,而非“国营的主旋律”。其实这跟好莱坞很像,比如《2012》就是一部好莱坞最为主旋律的作品,老百姓爱看,但是正因为如此,我反倒没有导演的兴趣,我想导的东西必须让我在精神上有所收获。

  新京报:爱国情感的表达,稍微控制不好就会显得煽情、做作,在创作时对此有顾虑吗?

  陈可辛:片中爱国部分的对白是我写的,“我闭上眼睛,就看到中国的未来”之类的,其实也遭到了周围很多朋友的反对,他们担心稍微搞不好就会显得很肉麻、很煽情。但是在这方面我却很坚持,因为恰恰是片中这些地方最令我感动,在这方面我可能比主旋律更“主”。虽然我对人性有怀疑,但是爱国的情感在我的血液里却是很天真、很浪漫的。我这样写并没有讨好领导的意思,完全是自发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比谁都主旋律。其实香港人看似人情很薄,但是香港与祖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香港人的爱国情绪非常强烈,甚至比内地人还要爱国。很多华侨背井离乡,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对民族对国家的感情更为强烈。



3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