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挽两兼的对联

  刘凤诰是清代著名学者,才华横溢,诗联尤佳,被乾隆誉为“江西大器”。传说有一户人家选定日子为儿子办喜事,不幸老父也在这天去世。悲喜交集的日子,怎样贴对联,难坏了号称饱学的对联先生,苦思冥想大半天也融不进结婚、送丧两件事。最后请来刘凤诰。刘凤诰提起笔来一挥而就,联云: 

    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 
    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既不是婚联,又不是丧联,人们干脆叫它红白喜事联。 

  清末民初,湖南澧县有个叫周凤愣的文人,为人撰写了这样一副婚联: 

    有父命存,变凶礼为吉礼; 
    谙姑食性,知有家必宜家。 

  依照湘俗,父母病危,丧前娶媳,名为完孝亲。但此家却是按照父亲生前指定的日子,须在丧中完婚,有悖习俗。周凤愣了解内中情由,知此撰联行文不易,又不便推托,绞尽脑汁,终成此联。上联说,有父亲的指命,丧中完婚也非“凶礼”而为“吉礼”;下联说,公公虽然去世了,但是丧中完婚,可以让媳妇更好地照顾婆婆,使家中平安和美。 

  旧时有个财主过六十大寿,同时又生一子,正合家欢乐时,财主忽得暴疾而死。有人戏作一联: 

    来一个,去一个,不多不少; 
    笑两声,哭两声,又喜又悲。 

  事既巧,联也巧,然毕竟是谑辞,难算巧对,不列贺联,也非挽联。 

  《王尔烈全传》载有这样一个对联故事。有户农家定在腊月二十九给儿子娶媳妇,不料二十八这天老当家人急病而死。当地风俗殡期不能过年,这年正巧没有腊月三十。而办喜事的请帖发出去了,亲友也都来齐了。婚丧两事得在同一天办。这家小伙子便请人写了一副婚丧兼办联: 

    遇丧事,行婚礼,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自1927年离开家乡一直没有回过家。他在延安时收到一封家信,告诉他说老岳父满八十大寿,非常想念他。谢老年轻时曾随岳父行医,对岳父的医德和医术甚是钦佩,他也思念老岳父,但因公务太忙不能回去,便精心撰联寄去。联云: 

    天锡遐龄,长为乡关除疾苦; 
    我携巨枣,待来杯酒话沧桑。 

  联中“锡”通“赐”。谁知联信转辗多时,信尚未收到,老岳父便已去世。家人接到这副寿联后只好当作挽联,悬于其岳父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