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名联轶闻

   在成都老南门外的武侯大街,有一座红墙环绕的古建筑群,它就是杜甫《蜀相》诗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内,成为君臣合祀的祠庙。现今武侯祠的正门匾额上赫然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但民间仍呼之为武侯祠。

    武侯祠坐北朝南,一条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穿过刘备殿,过桥廊,即是武侯祠。悬挂在武侯祠正殿门柱上一幅名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题款:光绪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藩敬撰。

    赵藩(1850—1927),云南剑川人,白族,号樾村,清光绪元年举人,曾任川南道按察使。辛亥革命后,代表唐继尧任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后回云南任省图书馆馆长。擅长写对联,著有《介庵楹句正续合钞》。精于书法,昆明大观楼的孙髯翁长联毁于兵火后,就是由赵藩于光绪十四年重写的。
 
    赵藩撰写武侯祠这副对联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逸事: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四月,山东义和团首领李冈中在资阳起义,聚众千余人,进攻资阳县城。六月,成都附近的石板滩,爆发廖九妹领导的义和团起义。清政府为之惊惶不安,派封疆大臣岑春煊到四川担任总督,以为镇慑。岑春煊到成都上任后,立即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手段,派重兵围剿农民起义军义和团,屠杀了深得民心的廖九妹,受到四川人民切齿痛恨。

    赵藩过去在滇时,曾当过春煊的启蒙老师。他深知自已这位学生祸将不远,但岑身为四川总督,而赵藩则身居下属,岂能批评上司,更不敢当面规劝,于是赵藩便另辟蹊径,作讽谏之笔,乃撰书了这副言简意深,旨在忠言规谏的名联,并用木板镌刻成匾,送到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

    谁知日复一日,岑竟不知此事,赵藩无奈,便在春游时,请岑到武侯祠赴宴,让岑能 亲眼看到此联,并当面点破。岑看后,虽沉吟不语,但心怀不滿。事隔不久,就把赵藩盐道使职务解除。

    岑春煊因“治蜀有功”,光绪二十九年 (1909年) 被西太后提拔为两广总督,他得意忘形,仍循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引起人民不滿,也惹恼了清廷贵戚,诬他一个暗通新派之罪,差点被罢官,这一跤把岑摔清醒了,他悔不该对老师太鲁莽。宣统三年(1911年)岑又被清廷派到四川,参加平息保路风潮,这次赵藩那副对联对他起了作用,他懂得了“审势”了,没有再作清廷鹰犬来镇压乱党。辛亥革后,他还与孙中山先生合作,讨伐袁世凱,拥扩护共和,参加了国民党参政会,创办了政学系,这得归功于赵藩苦心孤诣的教导。

    这副对联是论史的名言,只有三十个字,却抵得上一篇史论文。文字精炼,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一篇对偶体的史论文,是近代对联的一副杰作。上联当指的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用“攻心”使孟获臣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又不好战的军事家。下联是用“审势”来称赞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宽严得宜的方针政策,以此提醒后来的当权者要从中吸取教益。

    从古以来,真正知兵者,都懂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胜,从政治上道义上征服对手。至于施政执法,要宽猛相济,则是一门艺术。什么时候从宽,什么时候从严,都需要审时度势,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面有辩证法,而赵藩则以对联的语言作了高度的概括。赵藩此联虽是因时而发,但也对诸葛亮的功过作了概括,总结了封建统治者治理政务的经验,揭示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等矛盾对立统一的朴素辨证法的深邃思想,提出了“攻心”“审势”两个颇有见地的问题,与一般浮泛的议论和颂扬比较起来,富有启迪性,发人深思。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游览武侯祠时,也在这副对联前凝视良久,反复吟诵,点头称赞,并给予了很高评价。直到晚年他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好好研读此联,以及新都宝光寺何元曾另一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