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大型风筝“龙腾”苍洱间飞上三塔上空

    “滇蜂”飞上三塔上空

    □ 本报记者 赵子忠 文 夏传武 图

    一只长1000米、由666只小风筝串连的大型风筝,在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景区东大门前的广场放飞成功,喜迎三月街民族节的到来,吸引无数行人驻足观看,拍手称奇。
    这个大型风筝由滇派风筝传人、国家风筝一级裁判章腾云及他的弟子用一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并由章腾云和他的学生———世纪中学轻飏风筝社的50多名学生一起现场放飞。
    据世纪中学副校长郑华告诉记者,这是放飞的风筝是典型的传统滇派硬翅风筝。大理是滇派风筝的发祥地,800年前,忽必烈把风筝传进大理后,经过大理人民的改进,滇派风筝形成了自己的固定形式———滇蜂,并由大理传到了全省,成为了云南硬翅风筝的代表,在中国风筝的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郑华告诉记者,世纪中学于去年2月份成立了“轻飏风筝社”,1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学校还举办了风筝文化系列活动,通过风筝知识、制作、绘画以及放飞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兴趣。风筝成为课余时间广受学生欢迎的新兴活动项目,为提高学生素质、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创造了有利条件。
    4月10日上午11时许,虽然烈日当空酷暑逼人,但在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景区东大门前的广场,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200多过往行人聚集在这里,观看大型风筝的放飞活动。
    在放飞现场,人们饶有趣味地观看着这个从未见过的外貌酷似长龙的“巨无霸”风筝。看到负责技术的章腾云在对风筝做放飞前的最后检查,围观的人群议论纷纷,一边讨论着风筝的奇特之处,一边在猜测着这个“大家伙”能否成功放飞。对于风筝的成功放飞,技术总负责人章腾云充满信心。
    从4月10日上午8时开始,章腾云和世纪中学“轻飏风筝社”的50多名同学就来到崇圣寺三塔景区东大门前的广场,准备放飞大型“长龙”。章腾云说,要放飞该风筝最少得需要50名同学,但是也有许多志愿者也参与进来了,此次放飞共有近70人参加。由于风力小,他们尝试了4次,但风筝刚升上几十米又缓缓降了下来,放飞没有成功。到上午10点半,在烈日下折腾了近两个多小时的同学们只得先停下来休息。
    上午11时许,章腾云再次指挥放飞“巨无霸”风筝。经过两次尝试,风筝终于成功地升了起来。近70人拉着放风筝的尼龙绳,顺着风向,灵敏地跑来跑去,看着风筝渐飞渐高,学生们欢呼雀跃,广场上顿时一片欢腾。
 记者在放飞现场看到,他们先将风筝的第一节放飞,借助风力,逐节带起,直至把整条“长龙”带入天空。全过程近70人通力协作,用了3个小时,才将“长龙”成功放飞,场面蔚为壮观。
    据了解,根据三月街民族节工作委员会的安排布置,今年月街期间新增放风筝项目,将于4月10日至12日在大理崇圣寺三塔东大门进行大型风筝放飞表演,旨在丰富群众文体活动内容,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大型滇派风筝放飞表演,也是此次三月街民族节期间由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主办的特色旅游文化活动之一。在月街期间放飞千米大型风筝在大理尚属首次。

风筝的起源

    风筝,中国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子”。风筝起源于中国,有多种版本,但普遍认为: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公元前 468-376年)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后来,墨翟把制造木鹞的方法传给他的学生公输班(又称鲁般、鲁班),公输班又加以改进,用竹为材料制作,能在空中飞三日之久。公输班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把风筝用于军事。
    “风筝”这个名字,大约始于五代(公元907———960年),据明代郎瑛《询匈录》记载,五代有位叫李邺的,在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在纸鸢头上系竹哨,放飞时,风入竹哨,发出像“筝”一样的声音,故名之为“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
    风筝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大约从唐代开始。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    [记者 赵子忠]

中国风筝四艺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
    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
    “扎”包括:选、劈、弯、削、接。
    “糊”包括:选、裁、糊、边、校。
    “绘”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四种技艺中,“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记者 赵子忠]

名词释义

    硬翅风筝----是用上下两根竹条做成翅膀的骨架,两侧边缘高,中间略凹,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的尖端泄出, 硬翅风筝的硬翅是固定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杉的不同而变化。"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
    软翅风筝----翅膀由一根主翅条构成,翅膀的下半部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它的结构,不同于硬翅风筝,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骨架有单层、双层和多层。这类风筝可以表现的主题范围很广,种类较多,题材有禽鸟、昆虫,制作时大都模仿其形,手法高妙,能给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觉。"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
    串类风筝----是把数只相同或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其中包括将多个风筝连成一串,如串罗汉;还有连接起来的象形风筝,如蜈蚣风筝等多种。[记者 赵子忠] 

滇派风筝

    由于云南地处高原,风向风力不固定,一般的传统风筝不适合在云南高原放飞,所以云南的风筝必须有独特的结构来提高它的抗风性。云南民间风筝艺人章腾云结合云南特点,提出了滇派风筝,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正三角的硬翅风筝”。
    因为正三角结构的风筝能在比较恶劣的大风环境里放飞,而且抗风性比较强,在天空飞行时间也比较长,这些特点备受云南风筝爱好者的亲睐。
    2001年,章腾云师傅做了一只以蜜蜂为图案的硬翅风筝,并参加国际风筝大赛拿到了不错的名次,云南的硬翅正三角结构风筝便开始被国际风筝届认可。现在,有国内外的专家把这种风筝看作继中国风筝四大流派“京燕”、“鲁蝶”、“津奇”、“南响”之外的第五派———“滇蜂”。       [记者 赵子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