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昆剧,撑起民族戏曲风帆



最近,读了北京日报一篇文章:《史红梅,舞蹈学院里说昆曲》,写的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史红梅,在职业演戏之余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大学为学生教昆曲的故事。记者对戏曲不是很爱好,更是对昆曲不熟悉,可从文章中了解到我国昆曲已经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顿时感到震撼、自豪和敬佩。

很巧,梅兰芳大剧院正在上演北方昆曲剧院演的经典名剧《长生殿》,应朋友之约前去观看。纵观整场戏无论是从演员阵容整齐出众,演技精湛,剧情推进利练;还是到舞台设计,背景布局,灯光设置,服饰多彩等等,精心统筹的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天衣无缝。特别是听昆剧的唱腔,让人心旷神怡,乐不可止。其腔音轻柔、委婉、清晰。抒情浓郁,优美动听。在抒发剧中人物感情时,间有越剧缠绵柔曼的艺术要素,也有豫剧流畅鲜明的特色。

史红梅演的是剧中主要人物杨贵妃,凭她精湛的表演能力(看她的简历曾获得“梅花奖”),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充分调动昆剧唱念行等各种艺术手段,轻盈的身段、优美的舞蹈,加上悦耳动容的唱腔,把剧中人物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许就是昆曲带给人的无限魅力,也是它历久不衰、生命长青的缘由。尤其是在七夕游园和逼死马嵬坡两场戏,前者她利用轻歌曼舞,欢快细腻的动作,展现一系列情景;而后者则用声情并茂之态势,把故事演绎的催人泪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这个戏有嫌不足的话,在杨贵妃吊死之前,演员表现她死前错综复杂的心理时,时间稍短了些,再长一点,再给演员十分钟的时间,或念或唱或表演,更深更细更全面的把戏中主要人物的生活经历进一步展现,那就更完美了。这只是记者的一家之言。当然编导是从整场戏的角度来安排考虑的。

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元代可谓鼎盛时期,出现了好多传世名作。可近十年或几十年,戏曲萧条冷落。包括昆曲前几年也是惨淡经营。这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抢救措施,大部分曲种逐渐恢复又兴起来。据文化部最近消息,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昆剧优秀剧目展播在南京举行,展演目的就是全面展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第一轮(5年)实施以来在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应该说对我国昆曲界乃至戏曲界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更是给爱好戏曲的国人带来喜音。据说北京地区早年人人都会哼上几句昆曲。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北京政协委员的史红梅,演戏之余在教授昆曲就更显得尤为有意义。她为祖国的传统戏曲艺术早已经践行着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据说她的两个同事已应邀在电视台讲昆曲艺术。这是个大好事。近几年电视百家讲坛多为养生、名著、教育等讲座,相比传统戏曲讲座少了些。希望新闻界有识之士,多开这样的栏目,多让传统戏曲讲座走进电视,如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等。使中华民族的戏曲之“魂”真正“灵”起来,也让国人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多一份自豪。

作者:人民政协报主任编辑  张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