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访花甲老人 听民间曲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观念在逐步改变,对文化保护的认识也日趋单薄。8月13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赴夏津社会实践服务团在队长王见的带领下,拜访了原夏津县曲艺协会主席张发祥老先生。

  他热情接待了这些孩子们。张发祥先生多才多艺,艺名张寿鹏,擅长西河大鼓、河南坠子、木板大鼓。他19岁开始跟随师傅张祥本学艺,他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刻苦的精神,终究学得一身才艺。解放后,成立了曲艺协会他任主席。他自编曲目,录制唱片,经常为公益事业做贡献。录制的《百花向阳开》、《文明花香飘千万家》就是赞美棉都夏津县的,“百花”即指棉花。他还为“种棉状元”范寿光,写词谱曲,号召人们向范寿光学习吃苦耐劳,创新求实的劳动精神。张老先生还用曲艺的形式赞扬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袁敬华。袁敬华她以自己并不宽敞的家为课堂,潜心研究聋儿语训教学法,创办了目前山东省最大的民办聋儿语训学校,让聋哑儿童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多彩。张老先生也正是被她的爱心感动了。曲艺是他终身的爱好,他非常重视词的斟酌的。他讲到,词的好坏决定曲艺的成败。

  他虽已67岁,但仍乐韵犹存。为我们表演的西河大鼓,迎来阵阵掌声。他含着泪说,他多么希望这些曲艺能被更多的人传唱。西河大鼓、河南坠子、木板大鼓都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已经濒临消失。张老先生的一身才艺后继无人,夏津县曲艺协会已经被撤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对张老先生的事迹报道,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很多民间文化正在消失,我们应努力挽救。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干什么?还将往哪里去?答案就在我们自己手里,这就是我们想不想把根留住。(山东理工大学 程旺) 

本文来自china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