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盟主顾鹤逸曾指导吴昌硕走八大路线


    他被称为“江南最后一个名士”,他曾成功执导过原汁原味的昆曲《长生殿》享誉京华,他曾出资力主在苏大中文系开设本科昆曲班;他是昆曲传统艺术的维护者与“救亡者”——他就是过云楼第五世传人顾笃璜。拜望顾老正在苏州昆曲传习所,这里人来人往,丝竹笙箫,86岁的顾老依旧在为心爱的昆曲奔忙。不过谈到一度深爱的绘画,谈到家人引以为豪的爷爷顾鹤逸,谈到曾活跃于怡园画社中的“趿拉先生”吴昌硕,顾笃璜先生依旧思维清晰,他的讲述生动简洁,充满故事性。

  2岁时负责叫爷爷起床

 “我是1928年生的,我爷爷(顾鹤逸)是1930年去世的,所以我学画的时候,爷爷早就不在了。我学画主要是跟父亲(顾公硕)学。他画得很好,但他不是画家。那个时候总要先练字,我还学过篆刻。”

 “我曾祖父(顾承)早死,高祖(顾文彬)带大了祖父。我们家有个规矩,每逢十天,就拿出一张画来,给他儿孙讲解。所以说祖父顾鹤逸的画艺是自学,他没有从过师(也许师就是古画)。我们家收藏书画的目的之一就是教育子孙。我记得还有一张画叫《科孙图》,画的就是高祖教孙子的场景。”

 “那个时候我们晚辈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到祖父祖母那里辞跪,说‘祖父,祖母你们安息吧,我要去睡觉了。’这的确跟红楼梦里的场景很像。怡园的池塘里荷花开了,管园子的人就跑来报告祖母:‘老太太,荷花开了。’老太太第二天就到怡园,先准备一天,再带着孙女儿们浩浩荡荡,带着吃的喝的在那消磨一天。孙子轮不到,没有这种待遇。为什么呢?要善待女儿,女儿要出嫁的,后半辈子的生活不知道,儿子只要不是败家子,继续享受到这些是没问题的。《红楼梦》里贾母也经常带着孙女儿出去,但是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带孙女,我们家回答了这个问题。”

 “虽然那时候我只有两岁,我对祖父(顾鹤逸)是有记忆的。记得那时候,我每天有个任务就是去喊祖父起来。有一天喊他,他没有反应。我还在喊,边上的人都哭了,年幼的我这才知道他已过世。”

 祖父顾鹤逸是“少年英雄”

 “在我们家族的传说中,爷爷顾鹤逸是很完美的一个人。他是少年英雄,很年轻但是成就很高,很有脑子。他去考秀才,看到主考官把一个生员骂了一通,他认为这是对读书人的侮辱,从此便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我们家人一讲到祖父都赞不绝口,他为人也好。”

 “我祖父组织怡园画社,吴大澂也被他请过来当名誉社长,爷爷当时虽然年轻却是其中的领袖人物,现在的话叫‘高富帅’,思想也比较前卫。他能引导吴昌硕走八大的路子,说明他很有见解,很聪明。”

 “创办苏州美专的四个人之一颜文梁从小在我们家活动。苏州美专的投资人是吴子深,他是我祖父的半个学生,他们家非常有钱。也是在过云楼活动的青年人。”

 “常到过云楼活动的还有几位青年,像刘公鲁、吴子深、王季迁(皆为藏家兼画家)。刘公鲁是苏州大藏家的儿子,祖上是造币厂的道台,一直很富有。我祖父是不收学生的,他谦称自己没有资格收学生,如果这些青年人有兴趣,就可以经常过来交流。”

 来过云楼临画的皆名人

 “其实,过云楼不是以藏书为主的,藏的主要是书画。这个‘书’是书法的书,不是书本的‘书’。”

 “记得那时常来过云楼看画的大人物是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后来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他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来一次,带着他的夫人潘素(后为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跟我父亲学画。他演《失街亭》,给他当配角的都是当时的京剧名角,像余叔岩、杨小楼。大收藏家张伯驹经常带着夫人过来看画、临画,加上他和我们家交情也比较好,所以他能欣赏到精品。但是也有些人附庸风雅,看热闹的,我们家有另外一套花花绿绿的画给他们看。”

 “不是我们舍不得给,每张画看一次寿命就会减一次,如果觉得你是值得看一看的人,就给你看,哪怕书画的寿命减短一次也是值得的。”

 “人们传说过云楼藏品如何秘而不宣,其实不是。我们家把砚台、毛笔、纸张都准备好了,就是希望别人过来临画。对于过云楼的藏品,既然编了《过云楼书画记》,这就可以说明我们是准备公开的。当然也不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公开。”

 当年的“趿拉”先生吴昌硕

 “在我看来,怡园画社实际上还是延续吴门画派,画风比较工整。吴门画派有很多精神值得继承,比如那种清秀雅致,还有对于传统的继承。”

 “那时候吴昌硕在苏州当巡捕,晚上要带队查夜的。他查夜的时候 用个小竹板,趿拉趿拉地响,就是在警告小偷:我来了。也好对小偷们网开一面。巡夜时经过现在的凤凰街,路过吴大澂家,当时像这种大户人家一般会请巡捕到家里坐坐,喝喝茶。后来传到吴大澂那里,说这个‘趿拉’先生会写字还会刻章呢。于是就接见他,发现他不仅会写字,写得还不错,就吸收他为幕僚。这样一来,一个类似于保安队长的人物一下子进入苏州文人圈里去了。”

 “吴昌硕后来到过云楼临画,看到怡园画社成员画得工整,也想学恽南田。我就看过他临摹过恽南田的一张月季花。我祖父虽然比吴昌硕小22岁,但吴昌硕却很听从他的意见。我祖父建议吴昌硕以书法入画,走八大山人的路子,不要走工细的路。吴昌硕想学画山水,还写了很多信来向我父亲讨教,可惜这些信在‘文革’时丢失了。”


    【导言】2012年6月,由宋版《锦绣万花谷》领衔的过云楼藏书以2.162亿元成交成为去年最为瞩目的艺术事件之一,而今在凤凰拍卖的努力促成下,顾氏后人同意将还由家族珍藏的书画精品作为全社会共同的财富分批释出面向公众。

 本次凤凰春拍过云楼藏画专场将隆重推出五十件顾氏家族世守珍藏的古代及近代名家精品力作。其中包括著录于《过云楼书画记》的,元代樵隐所作《猛虎图》;顾氏三代书画精品;怡园画社成员顾鹤逸、吴大澂、吴昌硕、任预、陆恢等十七件盈尺小品;顾鹤逸仿古册页八开;反映理想中文人生活的绘画一组。过云楼专场的惊艳亮相拍场势必引发新一轮的过云楼热潮及如何开发与挖掘过云楼背后文化传承的更多讨论。

 画坛盟主顾鹤逸曾指导吴昌硕走八大路线

 他被称为“江南最后一个名士”,他曾成功执导过原汁原味的昆曲《长生殿》享誉京华,他曾出资力主在苏大中文系开设本科昆曲班;他是昆曲传统艺术的维护者与“救亡者”——他就是过云楼第五世传人顾笃璜。拜望顾老正在苏州昆曲传习所,这里人来人往,丝竹笙箫,86岁的顾老依旧在为心爱的昆曲奔忙。不过谈到一度深爱的绘画,谈到家人引以为豪的爷爷顾鹤逸,谈到曾活跃于怡园画社中的“趿拉先生”吴昌硕,顾笃璜先生依旧思维清晰,他的讲述生动简洁,充满故事性。

 2岁时负责叫爷爷起床

 “我是1928年生的,我爷爷(顾鹤逸)是1930年去世的,所以我学画的时候,爷爷早就不在了。我学画主要是跟父亲(顾公硕)学。他画得很好,但他不是画家。那个时候总要先练字,我还学过篆刻。”

 “我曾祖父(顾承)早死,高祖(顾文彬)带大了祖父。我们家有个规矩,每逢十天,就拿出一张画来,给他儿孙讲解。所以说祖父顾鹤逸的画艺是自学,他没有从过师(也许师就是古画)。我们家收藏书画的目的之一就是教育子孙。我记得还有一张画叫《科孙图》,画的就是高祖教孙子的场景。”

 “那个时候我们晚辈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到祖父祖母那里辞跪,说‘祖父,祖母你们安息吧,我要去睡觉了。’这的确跟红楼梦里的场景很像。怡园的池塘里荷花开了,管园子的人就跑来报告祖母:‘老太太,荷花开了。’老太太第二天就到怡园,先准备一天,再带着孙女儿们浩浩荡荡,带着吃的喝的在那消磨一天。孙子轮不到,没有这种待遇。为什么呢?要善待女儿,女儿要出嫁的,后半辈子的生活不知道,儿子只要不是败家子,继续享受到这些是没问题的。《红楼梦》里贾母也经常带着孙女儿出去,但是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带孙女,我们家回答了这个问题。”

 “虽然那时候我只有两岁,我对祖父(顾鹤逸)是有记忆的。记得那时候,我每天有个任务就是去喊祖父起来。有一天喊他,他没有反应。我还在喊,边上的人都哭了,年幼的我这才知道他已过世。”

  祖父顾鹤逸是“少年英雄”

 “在我们家族的传说中,爷爷顾鹤逸是很完美的一个人。他是少年英雄,很年轻但是成就很高,很有脑子。他去考秀才,看到主考官把一个生员骂了一通,他认为这是对读书人的侮辱,从此便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我们家人一讲到祖父都赞不绝口,他为人也好。”

 “我祖父组织怡园画社,吴大澂也被他请过来当名誉社长,爷爷当时虽然年轻却是其中的领袖人物,现在的话叫‘高富帅’,思想也比较前卫。他能引导吴昌硕走八大的路子,说明他很有见解,很聪明。”

  “创办苏州美专的四个人之一颜文梁从小在我们家活动。苏州美专的投资人是吴子深,他是我祖父的半个学生,他们家非常有钱。也是在过云楼活动的青年人。”

 “常到过云楼活动的还有几位青年,像刘公鲁、吴子深、王季迁(皆为藏家兼画家)。刘公鲁是苏州大藏家的儿子,祖上是造币厂的道台,一直很富有。我祖父是不收学生的,他谦称自己没有资格收学生,如果这些青年人有兴趣,就可以经常过来交流。”

 来过云楼临画的皆名人

 “其实,过云楼不是以藏书为主的,藏的主要是书画。这个‘书’是书法的书,不是书本的‘书’。”

 “记得那时常来过云楼看画的大人物是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后来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他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来一次,带着他的夫人潘素(后为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跟我父亲学画。他演《失街亭》,给他当配角的都是当时的京剧名角,像余叔岩、杨小楼。大收藏家张伯驹经常带着夫人过来看画、临画,加上他和我们家交情也比较好,所以他能欣赏到精品。但是也有些人附庸风雅,看热闹的,我们家有另外一套花花绿绿的画给他们看。”

  “不是我们舍不得给,每张画看一次寿命就会减一次,如果觉得你是值得看一看的人,就给你看,哪怕书画的寿命减短一次也是值得的。”

 “人们传说过云楼藏品如何秘而不宣,其实不是。我们家把砚台、毛笔、纸张都准备好了,就是希望别人过来临画。对于过云楼的藏品,既然编了《过云楼书画记》,这就可以说明我们是准备公开的。当然也不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公开。”

 当年的“趿拉”先生吴昌硕

 “在我看来,怡园画社实际上还是延续吴门画派,画风比较工整。吴门画派有很多精神值得继承,比如那种清秀雅致,还有对于传统的继承。”

 “那时候吴昌硕在苏州当巡捕,晚上要带队查夜的。他查夜的时候 用个小竹板,趿拉趿拉地响,就是在警告小偷:我来了。也好对小偷们网开一面。巡夜时经过现在的凤凰街,路过吴大澂家,当时像这种大户人家一般会请巡捕到家里坐坐,喝喝茶。后来传到吴大澂那里,说这个‘趿拉’先生会写字还会刻章呢。于是就接见他,发现他不仅会写字,写得还不错,就吸收他为幕僚。这样一来,一个类似于保安队长的人物一下子进入苏州文人圈里去了。”

 “吴昌硕后来到过云楼临画,看到怡园画社成员画得工整,也想学恽南田。我就看过他临摹过恽南田的一张月季花。我祖父虽然比吴昌硕小22岁,但吴昌硕却很听从他的意见。我祖父建议吴昌硕以书法入画,走八大山人的路子,不要走工细的路。吴昌硕想学画山水,还写了很多信来向我父亲讨教,可惜这些信在‘文革’时丢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