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地方立法将加快进程

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孙凤城正在表演凤阳花鼓。程千俊摄

本报记者李光明

本报实习生刘良慧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共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项,其中,宣纸制造艺术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41项,县(区)级名录1728项。近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且在全国也有普遍性。据了解,安徽省将在坚持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地方立法的进程。

冲突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根据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民歌、戏曲、舞蹈等原生地在农村,农耕文明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在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衰退、消亡的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工艺市场不断萎缩。如徽墨制作技艺,由于书写工具的变化和使用范围的局限性,传统的墨汁和墨锭已经被化学墨汁替代,并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导致传统墨汁的市场规模不断萎缩。

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门,去从事其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多是一些身怀绝技的老年人。年轻人缺乏传承的经济动力,使得一些独门绝技随着这些老人的离去而失传灭绝。像皖南的皮影戏就属于这种情况,仅剩几位老艺人还能表演。

冲突二

经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

在审议报告时,部分委员建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该鼓励各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从工艺品销售到文化创意发展,多手段全方位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开发人文旅游景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总能听到一些因为开发不当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从民乐改良增加交响乐指挥,到梆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人们不难发现,由于开发者热情过高,又不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地追大求全,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中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有委员认为,经济开发过度可能会给文化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但过度保护也不一定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好的归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遗产保护者仅是教条、机械地对遗产进行保护,不注意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保护手段,并且总希望遗产处于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与遗产有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就成了一种过度的保护。

冲突三

政府热与群众冷的冲突

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加大对非遗的投入,中央、安徽省都对非遗投入的保护经费逐年增长,累计投入3990万元。

部分委员认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内容。安徽省各级政府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出台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成为对非遗保护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相对于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的巨大热情,民间对非遗保护工作就要冷淡许多。报告指出,一些地方领导和群众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导致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进展不均衡,“轻普查重申报、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上冷下热”、“政府热、群众冷”、“文化部门一头热、其他有关部门相对冷”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一些委员担心,大多数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又缺乏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导致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资源流失加快。

生存之道

经济内驱法制外促保护为先

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法制化轨道。

安徽省也在坚持规范保护的基础上,加快了地方立法的进程。据安徽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安徽省将继续调研完善,加快非遗保护条例的出台。一方面,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建立量化的省、市、县配套资金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对传统手工艺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明确非遗项目开发及应享受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同时,完善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及社会资本进入非遗保护领域的相关规定等。

部分委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要坚持合理利用的原则,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驱动力。一方面积极挖掘非遗产品的经济价值,将非遗项目或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出一批生产性保护的典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对个体手工业生产为主的传统技艺项目,采取分散生产、集中销售的方式,不断拓展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要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在税收、产业补贴等方面给予非遗产业一定的优惠,为相关产业发展排忧解困。

安徽省文化厅厅长杨果在报告中说,针对不同项目特征、生存状态、分类分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省制定了多元的传承保护方案,采取抢救性保护、馆藏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方式,形成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方法体系。在坚持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做到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全力打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

本文来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