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杂技在以色列“商演”极为成功

图为两名中国杂技小演员正在后台化妆。周林雁摄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不久前曾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增强,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益于未来。实际上,内塔尼亚胡两年前就向教育部建议,在中小学推广汉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的关注和喜爱,中以文化交流呈现出多渠道交流的可喜前景。

  地中海东岸是人类的文明摇篮,这里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创造了悠久的文化。犹太人在两千年大流散中兼容并蓄,吸取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他们经常出国旅游,对于国内的各种文化演出和展览更是先睹为快。祖宾梅塔、伯尔曼等音乐大师经常在公园草地广场上免费举行音乐讲座和演出。每当中国在这里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更为人们津津乐道。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和以色列外交部联袂主办的“感知中国·以色列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现代舞《中国意象》、中国影视周和“走进中国”、《犹太人在中国》图片展等,令观众惊讶、陶醉、倾倒,不少人举家赶来观赏。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软实力、最有效的公关和无形财富。文化影响是经济实力、传播手段、长期潜移默化的复杂系统工程,但同时也可以简单到一个演出、一个人、一句话的影响。犹太文化大师奥兹说,两个民族相互了解的最好途径就是阅读对方,宛如应邀作客友人家,能看到客厅、书房,甚至卧室。伟大文化的秘密正是从不同视角看待自己、本民族和对方。

  长期以来,中国与以色列的文化交流大都局限于政府双边文化协议范畴。以色列是酷爱文化的多元文化国家,中国文化正在成为以色列人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学中文,希望更多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中以之间的交流渠道呈现多层次、多领域发展趋势,尤其是民间渠道的商业运作模式更加有效。近年来,除了国家交流项目外,民间演出公司也闻风而动。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以色列人看到了经济危机中拉动文化产业的商机,开始把越来越多的中国文艺演出团体引入以色列,商业演出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2010年,中国文化部首次通过商业模式在以色列主办“中国文化周”,其内容包括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和中国现代舞表演,再次点燃以色列人对中国文化的热情。由于整个演出均由当地的苏珊德拉剧院负责筹划与安排,他们熟知当地观众的需求与媒体宣传渠道,使整个演出事半功倍,极为成功。

  据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代表邵理凤介绍,以色列特维特影视娱乐公司8年前就和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合作,迄今已在以推出了中国13个杂技团的演出,在旅游城市埃拉特已推出7台歌舞杂技晚会,如今已成为埃特拉当地的旅游品牌节目。再如,以中国杂技为主的“德罗拉马戏团巡回演出”也成为以色列的保留节目,每季长达4个月的巡演均大获成功。马戏团巡演以中国演员为主,《梦幻踢踏——转碟》由11名女演员把传统杂技转碟与刚健的现代苏格兰踢踏舞融为一体,《倒立》、《空竹》、《车技》、《蹬鼓》等中国传统杂技表演,在云雾朦胧和五彩灯光的效果下,淋漓尽致地诠释着东方的美丽。在特拉维夫市演出时一天最多可达4场,1000多人的大篷几乎场场爆满。他们每到一城均举行一场义演,免费招待残疾人、贫困家庭、慈善和志愿者机构、社区工作人士等。每季观看演出的观众均可达10多万人。

  邵理凤女士介绍,这些中国杂技节目都是国内外多次摘金夺银的精品,创新传统杂技,配上马戏团著名灯光师的设计,舞台变为梦幻般缤纷的视觉盛宴。以色列业内人士赞誉不断,称无论编排、服饰、音乐等都无可挑剔,彻底颠覆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杂技的看法。这是中国的骄傲,但也得益于马戏团丰富的营销经验和渠道。邵女士同时强调,商业演出充满活力,但长期演出也会带来经济纠纷、演员管理、内部协调等诸多新问题,对领队和演员的要求更高,处理不好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不断完善。

本文来自求实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