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传人 倾家荡产“抢救”东北大鼓

 

  核心提示: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曾和东北二人转齐名。如今,复州东北大鼓繁华落尽,似乎正无法挽回地走向灭绝。作为最后的传承人,陈世芳在努力自救着,她试图向二人转学习,通过改革表演方式,向市场靠拢,从而让这门古老曲艺重获新生。她,能成功吗?

  尴尬

  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一年3000元津贴,这是陈世芳现在的全部收入。而在没有成为复州东北大鼓传承人之前,陈世芳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年收入约为30万元。

  国家级传承人两年收不到徒弟

  瓦房店市复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演艺术团”才刚刚成立10多天,陈世芳和她的团员正忙着缝制演出服装。因为购买成套的演出服太贵,对于这群经济拮据的传承人来说,购买最便宜的花布,自己动手缝衣服,显然更划算一些。

  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一年3000元津贴,这是陈世芳现在的全部收入。而在没有成为复州东北大鼓传承人之前,陈世芳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年收入约为30万元。

  陈世芳现在的生活举步维艰,前些天,为了筹建艺术团,同时还要交5万元钱成立复州东北大鼓协会,陈世芳不得不卖掉她唯一的房产。陈世芳的弟弟,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前三弦艺人、现废品收购站老板陈世庆说:“她太傻,所以日子过成现在这样,丈夫和孩子在北京都不来看她了。 ”陈世芳的亲人里,除去世两年多的大姐陈世群外,剩下的,没有一个人支持她过现在这种生活。“2009年我从北京回来,什么生意都不干了,专门从事恢复挖掘复州东北大鼓艺术。我这么做,完全是受了大姐的影响。 ”陈世芳说,复州东北大鼓国家级传承人这个头衔,本来应该给她大姐陈世群,“可是上报传承人时,大姐已经癌症晚期了,她没有徒弟,当时除了大姐之外,只有我还会唱复州东北大鼓,于是她就把我从北京叫了回来。 ”

  时任复州文化馆馆长的金延年回忆,一开始,陈世芳拒绝做这个传承人。“她大姐陈世群是著名的东北大鼓艺人,以前在沈阳、大连等地非常红,只要一说有陈世群的演出,剧场里必定爆满。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以前也是唱东北大鼓出身,非常喜欢看陈世群的演出。”金延年说,“但是后来这门艺术渐渐失传了,陈世群病重后,我们还能找到的传承人,就只剩下陈世芳了。如果她要是不肯出来,这门艺术就算彻底消失了。 ”

  而唯一能够说动陈世芳的人,也只有陈世群。“我家兄妹8个,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大姐一个人在外演出,挣钱供家里人吃饭。 ”陈世芳说,“大姐病重之际说,她无法闭眼,因为她一死,复州东北大鼓就绝传了,她不甘心。”姐妹情深,在内心犹豫挣扎了两个多月之后,陈世芳终于答应大姐,瞒着丈夫从北京搬回复州。“因为这个事,丈夫很生气,至今也没有原谅我。 ”陈世芳说。

  回到复州之后,陈世芳开始着手整理流失在民间的复州东北大鼓资料,恢复了《夜宿花庭》、《杨家将》等一批曲目。同时,开始寻找有潜质的弟子,希望将这门曲艺传承下去。

  然而陈世芳很快便发现,想要找个徒弟竟是那么难。“现在不像我大姐学艺那会儿,那时老百姓都爱听东北大鼓,唱这个能养家糊口,所以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去学,现在没人听了,家长觉得,孩子学会了也不能靠这个吃饭,还不如出去打工。 ”

  回复州两年多时间里,这个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连一个弟子都没收到。

  自救

    “咱们要想办法像二人转一样改变,排练一些适合现代观众口味的节目,走出去,到外边去表演,有市场了才会有人来拜师学艺。 ”

    传承人“抱团取暖”要闯市场

    复州东北大鼓起源于京韵大鼓和山东大鼓,传到辽南后与二人转融合,就变成了现在这种艺术形式。它需要由两个人表演,一个拉三弦伴奏,另一个击鼓、打板、演唱。作为这门艺术的唯一传承人,陈世芳说:“我今年已经49岁了,再唱几年也就唱不动了,如果不抓紧找到传人,就我一个人会唱有什么用? ”

    事实上,小小的复州,可以说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仅被列入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就有复州双管、皮影、高跷、鼓乐、剪纸等多种。回乡两年多,陈世芳发现,这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都面临着和她一样的困境,那就是后继无人。

 “没有办法,时代变了,这些古老艺术已经不被现代人所接受和欣赏了,光靠保,恐怕保不住。”陈世芳说,东北二人转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东北二人转的生存与传承状况,就比其他的非遗项目好很多,“原因很简单,唱二人转的出了个赵本山,他把二人转给改革了,迎合了现代人的观赏喜好,给二人转找到了市场。 ”

 “如果自身不会‘造血’,光靠文化保护部门给‘供血’,这些民间艺术生存不了几年,早晚得走上绝路。 ”陈世芳总是喜欢不断地把这个观点,灌输给她所认识的那些非遗传承人,“咱们要想办法像二人转一样改变,排练一些适合现代观众口味的节目,走出去,到外边去表演,有市场了才会有人来拜师学艺。”

  这些非遗传承人多数是农民、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不如陈世芳活络,经陈世芳反复劝说,这些老艺人有点心动了。于是,大家伙儿就推选陈世芳当团长,自费搞起了这支艺术团。

 “我们这叫‘抱团自救’。”陈世芳说,她不仅把这些老艺人组织了起来,同时,也把这些老艺人家里的孙子、孙女们“借”过来当演员,“我现在带了10个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10岁,他们都是这些老艺人家里的孩子。当然,这些学生还不能算是我的正式弟子,都还没有拜过师。 ”

  教这些学生,是免费的,甚至连学生用的大鼓和服装,都需要由陈世芳提供。尽管这样,陈世芳还是感觉很高兴。“总算有孩子可以教了,能教会一个,就等于是给这门艺术留下一份传下去的希望。 ”陈世芳说。

  建议

  这些艺人表演的场地,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小剧场和农村的田间地头,而是应该想办法融入到城里的酒吧、茶馆或者是大型洗浴中心等地方。

  古老艺术要与时代结合才行

        昨天,是陈世芳这支艺术团正常排练的日子。排练地点在文物保护单位——横山书院里,这块场地,是镇里特批给这些非遗传承人的。这一天,艺术团迎来了一批特殊观众,他们是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10名大学生。

 “自从我们开始排练之后,附近就有一些老百姓经常来看,但来大学生还是第一次。 ”陈世芳说,“真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喜欢我们的表演。如果他们能喜欢,就证明我们的节目会有市场。 ”

  贺晓晓是这批大学生观众之一,她说她来之前,其实根本就没有看过复州东北大鼓、复州双管等表演。“我和同学们只是听说,复州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听说这些民间艺术家生活很艰难,所以同学们来之前也组织了一场义卖,捐一些钱,给他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过很快,并不熟悉这些古老艺术的大学生们,就被非遗传承人的表演所征服。

 “真的没想到,这些古老艺术竟然这么有吸引力,如果把他们表演的视频发到网上,我想一定会火起来。 ”大学生们的夸赞,让陈世芳笑得合不拢嘴。

  不过,在看好的同时,也有一些熟悉这支艺术团的人给陈世芳提了不少建议。瓦房店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杰说:“去年,我们曾组织这些传承人开展了几场义演,因为资金不宽裕,所以给这些艺人的劳务费很少,每人才100元,从演出效果看,真的很好。但我也看出了一些问题,建议他们做做改进,那就是在节目中多融入一些有时代感的东西。比如皮影戏,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同时,能不能再编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段子,比如小品、动画片等,都可以用皮影这种形式来表现吧? ”

  复州的宣传委员曹延冬跟这些非遗传承人接触较多,在她看来,这些艺人表演的场地,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小剧场和农村的田间地头,而是应该想办法融入到城里的酒吧、茶馆或者是大型洗浴中心等地方。曹延冬说:“这些艺人必须接上地气儿,这样才能有观众、有发展。 ”

  大家的建议,陈世芳说她一定会虚心接受,对于这支艺术团的未来,陈世芳说:“肯定会很艰难,甚至可能有一天会走不下去。但无论如何,我们愿意做这样一次尝试,努力去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市场。因为只有找到市场了,这些古老的艺术才有可能传承下去。 ”

  首席记者翟丙军(报料人:贺女士;线索费:50元)本报有奖报料热线82488888

  心声

  她为何这么做

  “大姐病重之际说,她无法闭眼,因为她一死,复州东北大鼓就绝传了,她不甘心。 ”姐妹情深,在内心犹豫挣扎了两个多月之后,陈世芳终于答应大姐,瞒着丈夫从北京搬回复州。

  她将来如何做

 “肯定会很艰难,甚至可能有一天会走不下去。但无论如何,我们愿意做这样一次尝试,努力去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市场。因为只有找到市场了,这些古老的艺术才有可能传承下去。 ”

  注:如有想与这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演艺术团联系演出合作事宜的,请拨打该艺术团联系电话:13348837079。

本文来自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