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戏苑:让戏曲舞台处处生辉

   

 

静宁县在举办“首届戏曲艺术节”时,县秦剧团推出了《花云带箭》《五台会兄》《卖酒》《刺蚌》《当家》等一批优秀传统折子戏和现代小戏曲,还以他们创作的大型现代戏《金果人家》作了展示性演出,展示了全县近年来的戏剧创作与演出成果,受到观众欢迎。

  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为戏曲艺术节欣然题词“弘扬戏剧博雅人生”以致庆贺,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冀望。静宁的这支戏曲队伍有五六十人,行当齐全,个个都痴迷于当地古老的戏曲艺术,既是优秀传统艺术忠实的传承者又是当今戏曲市场精明的营造者。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事业紧紧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每年走乡串镇演出400多场。据统计,静宁县目前乡、村、社每年的演出台口有400多个,从业人员1000余人,来该县演出的专业、业余剧团有20多家,这为当地戏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们万万不可轻视各地的县级剧团,这不只是他们担负着当地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重任。甘肃东部的戏剧活动这几年又有了崛起的态势,而这种好趋势均是县上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的剧团所为。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但改革在某些地方不能成为脱离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干瘪的概念。在文化领域曾经有人认为改革就是要砍剧团、甩“包袱”,有的县市也就这样做了,好些年过去了,这些地方的经济暂且不谈,但群众的文化生活却缺乏了生气,节庆时要看演出就花钱去外地请团来演,这是一种教训。还有人认为县上的剧团条件差,根本不可能推出走向全国的精品剧目,因此对县级剧团视而不见,不去关注,任其“自生自灭”。这一“论断”也已被近些年镇原、灵台和定西等县剧团的成功所打破。我们说,省直院团是加快我省戏剧大省建设和冲向全国高端戏剧竞争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半个多世纪以来产生的剧目及其主要演员几乎与县级基层剧团息息相关;没有基层的大面积厚实的戏剧文化的长时期滋养,没有县级剧团发现、培养人才并将自己的尖子演员及时输送上来,省上的戏曲大团就难出好戏,也难以在全国范围叫得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我省县级剧团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如何,不仅关乎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生活的大繁荣、大发展,也直接关系着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步伐。

  静宁举办戏曲艺术节,一方面连续公演,服务观众,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看重戏曲人才的培训,也看重剧团在市场环境下演出与管理在理论层面上的提升,显示出他们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寻求可持续发展与恒远实效的进取心态,这是十分可喜的。他们聘请省城著名演员如窦凤琴、张兰秦、王锡孝等指导他们的工作和演出,让传统戏曲舞台处处生辉,赢得市场。他们也潜心创作反映当地现实生活的大戏《金果人家》及小戏《当家》等,广开思路,接连寻求突破口,这种实践完全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他们明知戏曲创作之难,推出一台新戏很难,打出去就更难,但他们在摸索中前行。笔者以为,在当今我省的大文化背景下,只要有这种精神与眼力、环境与毅力,静宁县的又一个艺术新景观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