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陌上花开缓缓归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春节前夕,借天津京剧院青年演员吕洋拜师李世济的机会,本报记者专访了我国这位知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尽管饱受糖尿病困扰,视力也出现了模糊症状,但李世济仍然坚持亲赴天津,出席徒弟的拜师仪式。她告诉记者,(刘)桂娟、(李)佩红都是我在天津收的徒弟,加上吕洋,我跟天津这块戏曲热土真是有缘啊。我在北京看吕洋演出《英台抗婚》,发现她的表演跟戏里的祝英台溶在了一起,把自己忘掉了,我很欣慰,在台下就大声叫好。本来打算过了年再举行(拜师)仪式,但吕洋心急,很迫切,我理解她,就答应了。因为我从她的迫切心情里,看到了当年我自己求师程砚秋先生时的影子。

  李世济今年78岁,3年前她的老伴,我国的著名琴师唐在炘去世了,经历了诸多人生起伏、荣辱悲欢之后,晚年的她,倒显得从容与安详。李世济把自己的老伴亲切地称呼为“老战友”:就是这位大我11岁的老唐,是我的良师益友,敲打了我几十年,我们一出一出地修改、整理、加工程派的代表性剧目,并把它们搬上舞台,目的就是传承程派菁华,对得起京剧艺术,才不愧此生。

  改革开放之初,京剧传统剧目重新走上舞台之时,李世济先生就有了一个“观众情结”,她发现当时剧场里,“劫后余生”的白发观众居多,为此,她十分感慨,立志要把黑头发的观众也吸引到剧场里来。她告诉记者,京剧艺术是含蓄的美,讲究内在的功夫,演员要通过表演把人物演活,让剧目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打动观众,观众才能跟着你激动、鼓掌、沉默或者兴奋。有人说我好改戏,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其实不是这样的。老一代的京剧艺术家们实践证明、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也证明,艺术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李世济动情地回忆起1957年她随程砚秋先生赴苏联的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时的情景,她表演的是《春闺梦》里的一段南梆子,程砚秋先生就在火车上给她说戏,一句“被纠缠徒想起婚事情景”,由强到弱,对比很大,落腔时就借鉴了荀派的唱腔,但完整的面貌仍然是程派。我也跟梅兰芳先生学过戏,梅先生叮嘱我,你要在学习程腔的同时,用上我的表演,这对塑造人物就更有用了。老一代艺术家是在真正追求完美,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才是对艺术的深切的爱、真挚的爱。他们没有门户界限,但有一条,那就是为人物服务,给观众带去美好的艺术享受。

  于是,我们才能在近30年的舞台上,看到了一出出完整、鲜活、深刻感人的《锁麟囊》、《英台抗婚》、《文姬归汉》、《梅妃》、《贺后骂殿》、《青霜剑》、《鸳鸯冢》以及《武则天逸事》、《刘三姐》等一批令人难忘的传统与创新的程派剧目,剧场里黑头发的观众也越来越多。

  我们请李世济给读者们写句话,她高兴地答应着,一再说,眼睛不好了,写得不好,有机会,我还会上台,给天津的观众们演唱。

  一位散文评论家在引述天津老作家孙犁的话“散文是老年人的专利”后继续阐释说,老年人饱经沧桑,心底自会滚过不少波澜;这些大小波澜,到接近入海时,会趋于平缓和宁静,是一种长河落日的气象。是的,此时的阳光虽依旧辉煌,但不再炙人,散发着黄金般的光彩;回首往事,他们的激情会归于平淡,有一种陌上花开、可以缓缓归矣的风情。我想,李世济先生也同样赢得了这份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