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风波 “羊羔体”时代的信任危机

    2010年的鲁迅文学奖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鲁奖对网络文学打开大门”、“李嘉诚给予500万赞助奖金”,“韩寒《他的国》被拒”到“羊羔体诗人获奖”等事件,今年的鲁奖一路波折不断,话题不断,骂声、争议也不绝于耳。以至于有评论称,2010年的鲁奖,有了“羊羔体”,堪称史上最热闹、最引人关注的一届鲁迅文学奖。

  鲁奖向网络文学打开大门?

  2010年3月2日中国作家网刊登中国作协出台的最新修订《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其中一条新规引发广泛关注———网络文学首次被纳入鲁奖的评奖范围。

  3月3日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正式就此回应称,文学评奖也应与时俱进,不应回避现实,拥有大量受众的网络文学作品应该进入评奖视野。

  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消息一出,既有人为网络文学获得参选资格而拍手叫好,也有人看到了《条例》对网络文学的种种限制,认为作协此举只是走形式而已,各方反应迥异。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表示,无论最终网络作品能否获奖,他们一定会选拔有影响力的网络作家参加评奖,“网络文学从最早无人问津到现在遍地开花,能参选鲁迅文学奖,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能不能得奖不重要”。

  而3月5日,网络作家慕容雪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绝不参赛”。作为中国网络文学鼻祖级的人物,慕容雪村认为,这些文学奖项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游戏,“和网络草根写手没啥关系,即便能去,也只是充个数,垫背而已。”

  与此同时,在几家文学网站的论坛中,有人发帖表示,几乎找不出规模像样而又符合“鲁奖”标准的作品。原因很简单,“鲁奖”有规定,参评最长中篇小说不能超过13万字。再看看当下颇具影响力的网络小说,写手一般出手就是上百万字的超长篇幅———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网络小说根本无法参评。

  5月21日参评作品公布。鲁奖办公室宣布,共有31篇(部)网络作品符合评奖条例所规定的参评条件,约占参评作品总数的3%.其中由盛大文学选送的有15篇(部),接近一半比重。

  在众人意料之中,经过初选,130篇(部)作品进入终评,《网逝》是惟一入围的网络作品。10月19日,鲁奖各奖项揭晓,无一网络作品获奖。

  网络文学与鲁奖注定无缘吗?评论家袁跃兴认为,“网络文学的写手所抱持的文学观、写作态度、社会影响等方面,与‘鲁迅文学奖’所代表的主流、传统文学的趣味和精神、文学价值和文学标准都相距甚远”。

  获500万赞助奖金翻倍

  中国作协在评奖之初就向外界宣布,本届鲁迅文学奖评选获得了李嘉诚基金会提供的500万元赞助。作协发言人陈崎嵘称这笔款项将专门用于奖金和评选费用。上一届的“鲁迅文学奖”奖金额度是1万元,本届奖金额度则达到5万元。

  众所周知,获得鲁迅文学奖不止这笔奖金。获奖作者所处的各省市,各级作协单位都会层层加奖励。比如广东省重点文学作品扶持资金的条款就规定,获得国家级的最高奖项如“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可获奖励20万元。广东省东莞市也规定,凡是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创作的文学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者将给10万元的奖励。

  今年凭借小说《国家订单》获奖的广东作家、东莞作协会员王十月就同时拿到几个奖励。而除了奖金外,获鲁奖在专业作家的职称评定上也会成为非常重要的资质。

  “羊羔体”再生波澜

  10月19日晚,作协官网公布了鲁迅文学奖的各奖项结果,共有30篇(部)作品获奖。奖项包括诗歌、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文学翻译奖空缺。

  获奖名单甫一公布,立即引发“深水炸弹”。原因是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摘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

  公布当晚,诗人、文艺评论家陈维建在微博上转发了车延高诗作《徐帆》中部分内容,并借由车延高的名字谐音,提出“羊羔体”的概念。20日下午陈维建在微博上声明:我爱鲁迅,我爱诗歌,反对“羊羔体”。

  很快,车延高的作品在微博上引发激烈批评。那首叫《徐帆》的诗歌也广为传播:“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这种“羊羔体”,被网友认为是继“梨花体”之后又一“口水诗”的代表。车延高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说,这首诗是他写作的探索和尝试之一,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描手法。而他澄清《徐帆》和《刘亦菲》都不在获奖的诗集中。

  而网友在质疑嘲讽的同时,发起了网上仿写浪潮。10月21日新快报发表文章称:“网友套用‘羊羔体’仿作的话题,从神话人物嫦娥到隔壁的邻居×××;从日本女优苍井空,到欧洲球员厄齐尔;从河北大学撞人事件,到刚刚发生的矿难……只要能想到的,都‘无一幸免’。”

  在嘲笑诗歌水平的同时,网友的质疑普遍指向车延高的官员身份,“如果车延高只是一个普通作者,他还会得奖吗?”众多微博网友称:“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对鲁奖的公信力产生了深刻质疑。

  中国作协发言人陈崎嵘回应表示,“很多评委根本不知道车延高的身份,车延高之获奖在于其文本本身”。

  车延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事的工作和诗歌创作没有任何关系,他坚称“写诗是出于热爱”。

  11月17日评论家徐江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鲁迅文学奖:谁的?》中写道:“人们对‘羊羔体’的质疑,分明潜藏了对前七十年传统新诗美学的不满足。甚至那些围绕在‘羊羔体’质疑话题外围的对‘官员获奖’的敏感,都有着‘维护文学评奖单纯性’的善良初衷……”

  北京作家阎延文也发表评论《“羊羔体”是鲁迅文学奖的死亡证书》,其中说道,据媒体报道,官员诗人车延高的诗龄其实很短,“2005年2月开始业余诗歌创作”,但进展十分神速。她对车延高短短五年的业余创作,就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神话速度表示质疑。

  参与鲁迅文学奖评选的著名学者丁帆也表示,谁也不敢说这些获奖作品能够代表当前文学创作最高水平。文学奖的信任危机背后,其实是文学的危机。

  与此同时,作协与鲁奖评委发言力挺车延高。据11月15日《瞭望东方周刊》报道,第五届鲁奖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协创作部主任胡平说:“其实现在官员群体里面写诗的人很多,如果没有一部(官员)诗集入选也难以反映现在诗歌创作的完整面貌。”

  “贿选”“跑奖”传言质疑鲁奖

  作协方面的回应并不能平息众多诗人、评论家以及网友的质疑。车延高事件使人们将眼光投向鲁奖评选的“内幕”上。

  出版人、诗人沈浩波率先在微博上炮轰鲁奖:“不少鲁奖得主是用钱买的,还有一些,是谋来的。跑奖,是作协体制内作家的人生大事。鲁奖是可以花钱买到的,这是公开的秘密。”就此,中国作协于10月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回应。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表示,车延高诗作达到了鲁奖评选的标准,评奖努力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对于“花钱买奖”一说他予以否认,称这一说法“不负责任”,并要求沈浩波拿出证据来。

  鲁奖背后的利益之大,也成为被质疑存在内幕交易的因素。诗人符马活说:“体制内作家得奖很重要,各种奖项,意味着身份、地位、从国家到省市的逐级奖金,鲁迅文学奖一得,每级政府奖10万。为了得奖,我们的多少朋友愁白了头,为了搞定评委,心思用透,手腕用尽。体制内的文坛,权钱交易小官场。”

  10月25日新快报记者发表文章《参选者揭鲁迅文学奖内幕:不运作一定不得奖》,称采访到一位在本届鲁奖中已进入终评而最后落选的参选者(匿名)。这位参选者自称对于鲁奖评选的“内幕”深有体会,并总结了一句话:“不运作一定不会得奖,运作了也不一定得奖”。并称这种较量目前已经掺入了更多文学以外的因素,“不少省份的作协已经将参评文学类奖项当成一个政绩工程来做,这背后的力量角逐可以想象,并不那么简单。”

  批评家肖鹰10月29日在东方早报从另一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众舆论质疑《向往温暖》获奖的合法性,怀疑它是‘买奖’。但是,如果我们还固执地对鲁迅文学奖抱着残存的最后企望,我倒宁愿《向往温暖》的获奖是‘买奖’;否则,我们将面对比‘买奖’更可怕的现实:鲁迅文学奖的‘腐败’已经走出了‘潜规则’时期,进入它的‘合法性’时代。”

  有网友评论称,鲁迅文学奖其实要感谢车延高,因为他,人们才会关注鲁迅文学奖。不然,谁知道鲁迅文学奖是个什么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