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民间瑰宝更添时尚色彩

《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剧照

    60年,沧海桑田已不消说。生活日益变得喧嚣,平静让位于繁华,那些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过辉煌并一直伴随着我们前行的文化艺术,也有许多变得渐行渐远,终至落寞。譬如舞蹈,譬如杂技,譬如民间艺术。在奔涌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艺术种类总是处在边缘的状态,常常游离于大众的视野之外。但恰恰正是这些看起来并不热闹的行当,却成为广东艺术独树一帜的奇葩。

  自信务实的态度,使广东继承了这些传统艺术的精髓;包容开放的心态,使广东有能力不断创新。走过风雨60年,经典长存,经典正在不断被创造。

  继承??重拾散落在民间的瑰宝

  风情万种的草笠,摇曳生姿的舞步,黎族舞《草笠舞》就这样被观众记在了心里,这一记就是50年。陈翘说,这段舞来自她对黎族少女生活的细微捕捉,为了完成舞蹈的编排,她背起背包,深入到五指山区黎家村寨中,和黎族姐妹同吃同住同劳动。

  与电影、电视这些现代工业化的产物不同,无论是舞蹈还是杂技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这也注定了只有深入生活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们的喜爱。从上世纪60年代的《草笠舞》到新世纪的《风雨红棉》,舞蹈从来没有离开广东这片土壤。即使是在《风雨红棉》这样的现代舞剧中,“刑场上的婚礼”这个在广东家喻户晓的故事依然是它的灵魂所在。就在最近,“岭南舞蹈”的概念被初步界定,广东民族民间舞蹈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充分发掘散落在岭南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瑰宝,实现广东民族民间舞的复兴。

  民族民间舞需要重视民间和传统,本来就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更是如此。2008年奥运会上,湛江市遂溪县文车醒狮舞进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为开幕式作“暖场表演”。120人,50头狮做3.7米的高空飞越,演出惊险而完美,让世界惊艳。而这些成绩,都是由一群平均年龄17岁的文车村民完成的。

  创新??

  让古老艺术披上时尚外衣

  把西方的芭蕾与东方的传统艺术杂技相结合,这个奇思妙想不仅让观众惊讶,也让杂技界的专业人士称奇,但是《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不仅想到了,而且做到了。时隔5年之后,广东杂技界又让世人大吃一惊,这回,他们将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故事搬上了杂技舞台,赋予了主题、人物、情节等戏剧元素,突破了以往杂技单纯的技巧展示,创造了“杂技剧”的概念。

  这种“不安分”的精神不独广东杂技所有,广东的现代舞与芭蕾舞也在不断地突破自身所限,力图让这些“阳春白雪”的艺术变得更加时尚可亲。广州芭蕾舞团的《梅兰芳》便是其中的代表。这部被认为是“用西方艺术展现中国京剧舞台成就的佳作”的舞剧,截取了适宜于芭蕾舞表现的梅兰芳的生活片段,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展开想象,突破时空概念,用“戏中戏”的方式,让梅兰芳主演的杨贵妃、虞姬、穆桂英、赵艳蓉等形象在同一舞台,通过舞蹈诠释出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2007年,当这部“跨界”的芭蕾舞剧出现在美国三藩市时,当地媒体这样评论:“广州芭蕾舞团把西方芭蕾和国粹京剧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融合,开创了‘京剧芭蕾’的先河。”

  ●经典掠影●

  舞蹈:《草笠舞》

  中国最早获国际大奖的舞剧

  经典致敬

  《草笠舞》是中国最早获得国际大奖的舞剧,是20世纪的精品作品。它的题材来源于生活,表现解放后黎族人的欢乐和幸福。舞剧编导陈翘老师是中国最早挖掘黎族舞蹈素材的人,在舞蹈界被誉为黎舞之母。

  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谢晓泳

  与生活中无数美丽的画面有关

  经典回顾

  1957年,在编排的黎族舞蹈《三月三》获得肯定后,陈翘决心创作出更多更好地反映黎族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来。为此,她背起背包,深入到五指山区黎家村寨中,和黎族姐妹同吃同住同劳动。她住下后,发现了跟其他地方很不一样的两样东西,一是挂在屋檐下的一排排鹿角和一串串山猪牙,那是男人们勇敢善猎的明证;另一样是搁在屋角竹架上的草笠,那是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象征。“后来我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野葵叶都能成为黎家姑娘编草笠的材料,只有姑娘的情人经过长途跋涉从深山采来的叶子才最厚实、最坚韧。经过精心制作,再配上姑娘们编织的彩带和穗子,草笠既可以隔热挡雨,又能寄托绵绵情思。”

  生活中无数极具美感的画面都与草笠有关:山村的早晨,刚出门的姑娘很快消失在浓雾之中,只剩下黄色的草笠,像片片荷叶漂在白茫茫的天地间;劳动归来,姑娘们在山溪里泼水嬉戏,草笠又成了挡水的盾牌;姑娘们洗去汗水,理好发髻踏月回家,陪着姑娘们早出晚归的草笠这才被轻轻地放在竹架上……这一切深深地印在了陈翘的脑海中。

  一天,陈翘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去下田。她走出小屋抬头一望,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远处的水田融在银铃般的笑声中,却看不见人,只有一排草笠在阳光下缓缓移动。此情此景,一下子激发了陈翘的创作灵感。于是,《草笠舞》的结构雏形产生了。黎家少女的特殊体态和风韵,她们表现情感的方法和形态,以及那狭窄的筒裙所制约的舞蹈动作步伐形成的风格特色,无不融入到《草笠舞》的黎家姑娘的舞蹈形象中。

  舞蹈:《风雨红棉》

  突破了革命舞剧的说教模式

  经典致敬

  《风雨红棉》选择了广东的革命历史题材,选择家喻户晓的刑场上的婚礼这个故事,用舞蹈来表现情节,很受欢迎,也能超出剧本所局限的空间。这部剧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把舞蹈和灯光、布景等融合在一起,让观众沉浸在故事的情节当中。布景中运用斜景这种现代的表现手法展现时代的压抑感,却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在剧终,当满天的红色花瓣飘下来的时候,一群又一群扮演革命志士的演员涌向舞台给人很震撼的感觉,艺术感染力很强,整个舞台表现也很大气,并没有受到舞台空间的局限。它并不是个说教式的舞剧,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腻的艺术表现让观众去感受它的革命激情。

  原广东省群艺馆馆长杨明敬

  谢幕时男一号腿上还绑着绷带

  经典回顾

  2006年,全国舞剧展演,当时《风雨红棉》的演出刚刚结束,台下很多观众都站起来鼓掌,掌声还持续了5分钟之久。舞剧刚刚搬上舞台就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所有演员都很激动,平日训练的辛苦也在这雷鸣的掌声中得到了肯定。谢幕了,男一号汪烈腿上还绑着绷带……

  在排练舞剧的时候,汪烈已经33岁,韧带相对来说有点硬化了。面对舞剧所要求的训练强度,他只能打上绷带,减轻双腿的负担,减少受伤的几率。“舞蹈演员的双膝是很容易受伤的,受了伤又没时间养好,训练时不小心又会添一次伤,为了照顾舞团训练的进度,谁也不会要求请假去养伤。”汪烈说得很坦然。绑着绷带上台,对所有演员来说都是很正常的。

  前后两个月的排练时间,没有人请过一次假。2006年夏天,在为备战全国艺术节排练的时候,有位看来体弱的女演员突然晕倒,大家赶紧把她送到医院,一切弄妥之后才打听到这位演员患有植物性功能紊乱症,会季节性地发作。“但是作为舞蹈演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是跳舞的,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得跳下去啊……后来,她在医院只休息了两三天,稍微恢复了就回来舞团练习了,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的伤病。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团结,不想因为自己的事情拖累了大家。”说起演员在训练时的一点一滴,汪烈的语气是那么淡定,丝毫没有觉得带伤上台是很辛苦的事。

  民间文艺:《舞狮》、《舞龙》

  唯一遗憾是画的狮子是北方的

  经典致敬

  舞狮和舞龙作为佛山地方特色的代表,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了广东的代表。把这两种民间的活动放进《舞狮》、《舞龙》剪纸的创作里,也就从内容上反映了广东的特色。创作方法上,佛山的剪纸用的是剪、刻、凿的手法,让整个画面看上去很细腻,跟北方单纯用剪刀剪,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广东剪纸的一大特色。从材料来说,《舞狮》和《舞龙》用的是我们地方特色的铜箔。所以无论是哪个方面来说,这两个作品堪称是我们广东剪纸的代表。但是,唯一不足的是,《舞狮》中所画的狮子是北方的狮子,要是我们南方的狮子就更完美了。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

  不起眼的“作业”获了大奖

  经典回顾

  《舞狮》、《舞龙》的创作者张拔、潘保琦夫妇并不是地道的佛山人,来到佛山工作后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佛山的民间文化中。夫妇俩原来在北京军区文工团美术部工作,这让两人都具备了很好的美术功底。转业后,辗转调到了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工作。

  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工作虽然不是朝九晚五,但也要求成员定期交作品,当是作业。有这个任务就要寻找灵感。刚刚来到佛山工作的他们想尽快地融入佛山当地的文化当中,于是决定把工作内容与当地民俗联系起来。他们一头扎进资料堆,研究佛山特色的铜箔剪纸。他们了解到铜箔剪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南方的信仰用品,它主要于祭祀神灵,比北方用于贴墙纸来说更加精细。另外,佛山剪纸在明清时期已经用于商品包装,佛山的剪纸又用铜箔做剪纸的材料,让作品看起来金碧辉煌,比北方剪纸来说,它的颜色又不会那么单一。佛山人喜欢用舞狮、舞龙来增添热闹气氛,几乎所有的喜事场合都会有舞狮和舞龙的身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夫妇俩时常抽空去观摩那些场景。然后,把这些场景画下来,运用到剪纸上。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反映,这份作业交上去或许就没了后文。

  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梁诗裕找到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领导,借几个民间艺术作品上交省文联参加海峡两岸四地民间艺术展,其中包括《舞狮》、《舞龙》两个作品。没想到,正是这份不起眼的“作业”,先后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大受好评,还在第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民间艺术作品评奖活动中斩获金奖。

  杂技:《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

  将芭蕾融入杂技属国际首创

  经典致敬

  杂技本身是种很惊险的活动,而芭蕾则是西方的高雅艺术。《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将芭蕾和中国艺术结合,把文化的元素融合到杂技表演中,堪称杂技艺术作品,这是国际首创。在表演中,表演者是演员也是艺术家。这个杂技曾获得英国戏剧奖,是中国人获得的第一个戏剧奖。作为一个杂技作品,能获得戏剧奖,足以说明它的创作水准和艺术成分有多高。

  杂技新人把西方的艺术融合到杂技表演上,《东方天鹅》在全国的杂技表演界来说是个样板。放眼世界,征服了挑剔的摩纳哥皇家评委团,赢得第26届”金小丑“奖,得到国际的肯定。演员从广州军区走到全国,走向世界,他们的水准首先代表了广东,代表了中国,代表了全世界杂技的最高水平。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宁根福

  几年苦练肩头已经一片黑

  经典回顾

  2002年,魏葆华和吴正丹出征26届盟特卡罗杂技节。吴正丹和魏葆华一登台,便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节目进入高潮,当吴正丹单脚尖婀娜多姿地站在魏葆华头顶,东方杂技的“惊、险、高、难、美”的至高境界震动了观众,掌声震得比赛厅嗡嗡直响。但是,台上这仅有的6分钟表演凝聚了他们十几年的汗水。

  2004年9月,他们精心准备的杂技芭蕾第一次公演。离演出还有四小时,吴正丹的右脚由于长期的训练压力积累,造成劳损,莫名其妙地肿了起来。钻心的疼痛与苦苦训练了几个月的艰辛撕扯着吴正丹,让她抉择。“看着丹丹,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这时候,魏葆华强忍着悲痛,坚持让丹丹站起来,继续演出。如果我老想着自己的感受,我们就不会走到今天。我们必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那时,即使我让她放弃,她也不会放弃的。”

  “丹丹站在我头顶时,我想的就是要保护她不让她掉下来,否则她会有心理阴影,以后做那个动作会怕,越怕越容易出事。我的任务是十几年来保护她不让她掉下来受伤,我们做到了。尽管我们有失误,但她从来没有被摔伤过。”魏葆华说。


  如今,吴正丹可以轻易站在魏葆华的肩上,甚至可以站在上面和别人聊天。“站稳后,我就完全交给他,什么都不管,就这样站在上面……我闭着眼睛他都可以举得住我。”作为“底座”的魏葆华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只要照准平衡承受住身上演员的体重就行。但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信任与默契的基础上。“现在他的肩头都已经有一片黑了,每次站到他肩上,只要看到黑点,我就知道落脚点在哪了。我只有要求自己每个动作要领一定做到准确,尽量减少他的痛苦,避免自己的失误所导致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