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待见” 古彩戏法师傅不敢收徒弟

房印廷在家里为记者表演古彩戏法鸳鸯棒。

    高手不过三四个,旅游市场不待见,道具制作也失传

 古彩戏法师傅不敢收徒弟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全国杂技比赛魔术专场中,60多岁的房印廷利落地翻了一个跟头,一个盛满了水的大海碗就变了出来。鱼缸、海碗、火盆、水杯……古彩戏法演员的一袭长袍里大有乾坤,每一次变化都让台下的掌声、尖叫声响成一片。“这么漂亮的功夫,以后再想看可就越来越难了……”坐在台下的中国杂协名誉主席夏菊花有点感伤。

  夏菊花说的“难”,央视《曲苑杂坛》的编导早就感受到了。前段时间,《曲苑杂坛》节目组找到房印廷等三位古彩戏法高手来表演,但节目录制前一位演员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编导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愣是没有找到替补的演员。

  古彩戏法演员于泊然说,虽然现在魔术很热,学魔术的人也很多,但是作为中国传统魔术的古彩戏法却依然是冷门,真正的高手全国也不过三四个,主要活跃在京津地区。就是仅有的这几位演员中,也以六七十岁高龄的老人家居多,30多岁的于泊然是其中最年轻的。

  “身上得背着几十斤的东西练功,现在能有多少年轻人吃得了那个苦?”夏菊花认为,耗时长、出活慢,还得能受苦,让许多年轻人对古彩戏法望而生畏。和普通魔术强调技巧性不同,古彩戏法不仅讲究技巧还要有实打实的硬功夫,毫无捷径可走。房印廷说,古彩戏法演员平时上台身上得背七八十斤的道具,而练习基本功“压桩子”时,身上的道具还得更重,让肌肉适应负重,在台上才会显得轻松灵活。就连演员的身材也有要求,得是肩宽腰细的“扇子面”才行。房印廷是杂技演员转型练古彩戏法,上手相对容易但也练了大半年,要是没有功底的人要好几年才能出师。

  北京杂协会员、著名魔术师王利民认为,这些苦并不是限制古彩戏法发展的瓶颈,真正让古彩戏法陷入困境的原因其实来自市场的“不待见”。

  古彩戏法演员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东西,在舞台上要缓步前行,变化讲究一个“稳”字,一个节目层层出新地变化下来,至少得10分钟。对于一般时长不超过70分钟的旅游场演出而言,这10分钟就显得太漫长了。“有这工夫能看两三个杂技,那显得性价比多高!”王利民说,国内杂技魔术表演完全依赖旅游市场,因此一个节目的生存往往由旅行社决定,古彩戏法就因为表演时间过长而淡出旅游市场,而许多演出团体压根儿就没有古彩戏法演员。

  现在,除了节日期间偶尔有商演外,古彩戏法的演出主要是文化交流、特邀表演。王利民从前以表演古彩戏法为主,现在就因为演出机会少,出国交流演出道具太多不方便而渐渐转型。

  演出越少,影响力越小;影响力越小,演出机会就更少,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师傅教徒弟的热情也就更低了。房印廷、王利民都已经60多岁了,但至今都没有收徒。于泊然坦诚地说:“如果放开招徒弟的话,就现在的市场而言,很可能就会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魔术的变化也越来越出神入化,魔术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但古彩戏法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必须坚持“笨办法”,几十斤重的东西必须背上身,玻璃还得真玻璃,瓷器还得真瓷器。王利民说:“如果没有了这些程式,那古彩戏法就不能叫古彩戏法了!”

  高科技不能加进来,老技艺的消失对古彩戏法的生存也构成了不小威胁。

  60多岁的房印廷自己翻跟头没问题,但他最怕自己那些脆弱的道具也“翻跟头”。原来,古彩戏法表演中用到的鱼缸,是采用特殊方法吹制而成的,但现在这门手艺几尽失传,已经没人能够吹制了。房印廷现在的道具都是20多年前买来的,这么多年摔摔砸砸的没剩下多少备份了。有一次,别人替他提箱子不小心摔倒了。回家看到一箱子的碎片,房印廷直接坐在了地上。他亲眼看到一个年轻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道具而不得不放弃学习古彩戏法,房印廷生怕有一天自己的表演会因为道具的改变而变味。

  随着新年的临近,古彩戏法演员们都忙起来,但这样的忙碌对他们来说却还是太少……RJ189

  追访

  古彩戏法正在申遗

  中国魔术是世界三大魔术发源地之一,古彩戏法在世界魔术界的地位更是独树一帜,难道它黯然的命运就无法改变了吗?中国杂协新当选主席边发吉昨天在接受本记者采访时回应说:“中国杂协即将推出一系列的新政策来支持中国魔术重新进入世界前列,将来可能会由政府或企业出资,请像房印廷这样的古彩戏法大师来开办大师班,培养更多年轻人传承技艺。”

  与此同时,北京杂协也在进行古彩戏法申遗的工作,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这项古老技艺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新生。RJ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