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荣宝2010年秋拍开槌在即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花觚(一对)

    北京荣宝201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即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拉开帷幕, 10日至12日为预展期。作为本年度最后一场大拍,荣宝为广大的艺术品爱好者准备了一席精致的美宴,近千件拍品均经过精心挑选,以满足不同藏家的需求。此次拍卖会同以往一样,还是以中国书画为主打,亦推出了古董文玩专场、油画专场及紫砂专场。

在中国书画专场中,我们依旧贯彻荣宝秉持的“精品”理念,推出众多名家作品。诸如周臣的《山间行旅图》、徐悲鸿的《奔马图》、张大千的《春郊试马图》、傅抱石的《深山访友图》、林风眠的《仕女》、李可染的《翠溪人家》、王雪涛的《荷塘清趣》、谢稚柳与陈佩秋合作的《山居图》、黄宾虹的《山水》及黄永玉的《夏荷图》、白雪石的《长城春夏秋冬四屏》、何家英的《素衣》、范曾的《老子出关》等。

周臣的《山间行旅图》是一件来源有绪的作品,此作是百年前,冈仓石朋先生的爷爷冈仓天心去中国调查美术品时获得的。(冈仓天心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者。一八九零年,担任东京美术学校第二任校长。)画面中绘松山悬崖山路上,一士子策骑而行,前有徒步侍从,后随挑担脚夫,四围高树茂林,远处峰峦数重,山势险峻,境界雄阔,画面作对角线布局,左下实,右上虚。松枝欹侧虬曲,也类似马远的“拖枝松”。树石轮廓线劲健,多运小斧劈皴,较长的皴笔勾矸结合。水墨渲染山石比较浓重,强调凹凸明暗,使石质更显坚峻。点景人物虽小而精,造型准确,用笔洗练,衣纹细劲又具粗心顿挫。景致严整又虚灵,意境雄峻又清旷。画风脱胎于南宋“院体”,又融入元人之法,反映了周臣成熟的面貌。

张大千的《春郊试马图》取意淡远,近处一片静静河水,用留白法画之;继之则是一匹白骠马,悠然在青翠的草地;远方是开阔的长河蜿蜒开去……整幅画面的主色调为冷静的青绿色,而白骠马和高士则醒目地居于焦点。“春郊试马”为一传统经典题材,不仅用之于绘画,也用之于音乐。此幅《春郊试马图》为张大千临赵孟 (松雪)本而成,而赵孟 此本又临自于唐人《春郊试马图》本。

徐悲鸿的《奔马图》画面用笔纵放淋漓,但造型结构却十分严谨。既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简洁与凝练,又结合西画的块面与光影,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李可染的《翠溪人家》亦是本次中国书画专场的亮点。李可染曾居住在苏杭一带,那里江南水乡的清凉境界时常萦绕在他的梦里,《翠溪人家》便是李可染回忆昔日美景,所创作的经典山水画之一。缓缓打开卷轴,浮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厚重而又光亮的人间美景,画面中弥漫的清苍之气,深厚而空灵。一抹经雨水洗涤过的清香扑鼻而来,夹杂着浓浓湿气,江南气候的特点显然已让人知晓。画面中央被一条悠远的小溪分开,两边是润翠的树,数十户人家,一戴着斗笠的行人徒步走在小桥上,画意幽静,水流潺潺,人缓缓行走,有动、有静、不板不滞,宛如一曲清唱响彻林间……

古董文玩部分也是精彩纷呈,有乾隆洋彩厂官釉榴开百子瓶、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花觚(一对)、元代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等。乾隆洋彩厂官釉榴开百子瓶(一对),是唐英乾隆七年的杰作,亦是乾隆帝的挚爱。对瓶上的石榴树环瓶旋转攀升,一只顺时针,另只逆时针,体现了太极阴阳图式的﹑包罗乾坤宇宙万象的﹑高度和谐﹑高度科学的动态发展观。迎合盛世皇帝驭世治国安邦的科学理念,正是其要突出的思想主题。又因其外观华丽而又深涵帝王驭世思想,所以甚得皇帝喜爱。此件乾隆洋彩厂官釉榴开百子瓶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有多处记载。唐英于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其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得雍乾两朝皇帝的赏识,其将洋彩技术发挥到极致,形成独具华丽特色的乾隆洋彩。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花觚(一对)。此对花觚高38厘米,品相完好,来自于伦敦佳士得2000年11月15日的拍卖。另一件元代青花龙纹玉壶春瓶高27厘米,为原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旧藏,曾经在伦敦苏富比1998年11月18日拍卖会上出现。

在油画专场中,陈逸飞的《水乡》,让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非同寻常的宁静, 它使人神往, 令人陶醉, 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 在它的笼罩下, 东方神秘气氛油然而生。这是主观的、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 它是建立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理解和需求基础之上的, 这正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特征。它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 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读解的“东方”。

冯法祀的《刘胡兰》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文艺单位响应党的号召纷纷以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事迹为题材进行不同艺术门类和表现形式上的艺术创作的背景下,产生出的一批表现革命战争以及英雄人物模范事迹的文艺作品。当时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的冯法祀教授对现实主义主题性绘画创作有着极其浓厚兴趣和创作冲动,他萌发了要以油画的方式把在1947年牺牲的女英雄刘胡兰就义时的场面创作和表现出来的想法,于是冯法祀教授开始了为期长达三年的艰苦创作过程。

在油画拍品中,还推出了艾轩的《巴桑卓玛》、陈逸飞《捕虾人》、常玉的《人体》、吴冠中的版画《红高粱》、赵无极的《版画一组》等名家大师作品,亦可谓可遇而不可求。


在紫砂专场拍卖,出自民国七大老人、当现代大师及省工艺大师的近百件紫砂作品精彩亮相。这是一场紫砂饕餮盛宴,也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新的动向。宜兴紫砂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开始兴盛,其中供春,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至万历年间,名匠辈出。万历以后,紫砂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而进入百品竞新的兴盛时期。清代,紫砂工艺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样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至清朝康乾时期,陈鸣远以开创自然造型的紫砂壶而极富佳名。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将金石字画和壶体形态融为一体,为紫砂壶由简易的茶具器具演变成艺术品奠定了历史基础。自此以后,很多文人雅士和制壶艺人互相配合,使紫砂工艺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世纪的名家有范大生、俞国良、顾景舟、程寿珍、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蒋蓉等。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地区对紫砂文化的热衷,宜兴紫砂开始出现新的历史拐点。传统紫砂也因此走向现代化,一大批传统艺人和新生力量共同开创了现代紫砂工艺,传统和创新的交融成为新时期的最大亮点。这一时期的壶艺名家有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周桂珍、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随着紫砂技艺的不断发展完善,施小马、汪建祥、潘持平、陈国良、葛陶中等已成为紫砂行业的中流砥柱。

其中蒋蓉的《荷花壶》配色清新明丽:用米黄的底色,朱红的花脉,墨绿的莲芒内镶嵌着粒粒活动的莲子,青青的荷叶、荷梗,碧绿的青蛙,充作壶底平衡的红菱、乳白色的藕、鲜嫩的赭石荸荠,鲜艳夺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中,《荷花壶》,巧妙的定型尤为令人百思不解——以盛开的荷花作壶身,圆鼓鼓的莲蓬作壶盖,弯曲的花梗作壶把,才出水的嫩荷叶作壶嘴,巧妙地运用小青蛙作壶的“子”,真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自然天成,独具一格。(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