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石城灯彩缘何越来越火

灯彩表演深受群众喜欢。

    9月22日晚,从山西大同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颁奖晚会上传来喜讯,江西省选送的石城灯彩节目《龙腾鼓欢》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广场歌舞展演金奖。

    石城灯彩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究竟有何神奇魅力,能在中国民间文艺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级文化艺术节上获佳绩?近日,笔者深入石城,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访。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说起石城灯彩,石城灯彩县级传承人温华德很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石城灯彩起源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集灯具、音乐、舞蹈、美术、剪纸、竹木工艺于一体。灯彩品种繁多,常见的有龙灯、蛇灯、蚌壳灯、茶篮灯、荷花灯等几十种,其神、魂、韵、艺、灯、曲、歌、饰、乐各有特色。

  “石城民间灯彩活动都是自发性的,传统的灯彩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温华德说,石城灯彩在清代以前很繁荣,解放以来也历经辉煌。他用一首老百姓传唱的歌谣来形容:“解放前自娱自乐,上世纪50年代上舞台,60年代上银幕,70年代上荧屏,80年代上北京。”

  歌谣形容的一点也不夸张,解放以来,石城灯彩确实取得过不俗的成绩。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的特色文化与现代的流行文化必然发生碰撞,石城灯彩也不例外。在困境面前,如何让石城灯彩这一民间艺术奇葩重放光彩?石城县开始了探索之路。

  特色与品牌的融合

  “文化碰撞并非坏事,它让我们认识到灯彩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找到了发展的方向。”石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运群说,特色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现代流行文化相融合,既要显现自己的特色,又要打响自己的品牌。

    石城灯彩的特色是什么?灯彩来自民间,扎根民间,写的是乡土戏,演的是乡下人,唱的是乡情歌,乐的是老百姓。说白了,石城灯彩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乡土味。基于这一认识,该县多次邀请省、市专家,对灯彩表演的剧目、服装、乐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在唱词上,推广茶腔、灯腔、杂调等多种音乐素材,采用独唱、对唱、轮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形式;表演方法上,多编排独舞、双人舞、群舞等,达到戏中有舞、舞中有戏的效果;乐器使用上,重点用好锣鼓、唢呐等民间乐器,同时适当加入打击乐;造型上,既有通过描摹细腻的图案和夸张的装饰体现,也有能分能合、能大能小的灯具组合变化……现在的石城灯彩节目,既保持了浓浓的客家特色,又赋予了强烈的现代气息,老少皆宜,迅速走俏乡村,成了群众业余生活的最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石城灯彩在城乡重新走红后,该县立即顺势而动,着力唱响灯彩文化牌。县里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了一批宣传灯彩的旅游折页、手提袋、明信片等宣传品;在206国道、高速公路口、旅游景点竖立了醒目的宣传牌;在长途客车、出租车的车身上喷印灯彩宣传画,增强了灯彩的魅力。2008年6月,石城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助于这一契机,该县向各单位、乡镇倡议,在单位机关建立业余灯彩队,带动民间灯彩队伍建设发展。而后,举行了全县首届灯彩汇演,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当评委,让石城灯彩火了一把。今年的赣江源·赣州市第四届暨石城县首届生态旅游文化节,石城灯彩又唱起了主角,灯彩艺术节、灯彩踩街、灯彩展览让游客大开眼界。如今,石城灯彩成了石城县的“金”字招牌,不但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还带来了众多投资客商。

  传承与发展的希望

    欣喜之余该县意识到,石城灯彩依然面临着传承和发展难题。为破解难题,该县宣传、文化部门集全县灯彩艺术人才,展开了系统的调研和整理工作,历时一年编撰了《石城灯彩》一书,对各种灯会的发展渊源、保护价值、灯具制作技艺、灯歌灯调等资料进行了全面介绍。同时,在全县评选出一批灯彩技艺传承人,通过传承人培养了一批专业灯具制作、灯会表演和节目创编人员。去年,该县还专门成立了灯彩协会,吸纳县内30多支灯彩队参与,协会之间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共享资源,并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商讨灯彩发展的对策和路子。

  与此同时,该县积极做好石城灯彩普及工作,大力开展石城灯彩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并将灯彩表演作为送戏下乡的主打戏,每年编排大量新剧目送入乡村,让群众受到灯彩文化的熏陶。在灯彩进校园活动中,该县把石城灯彩列入中小学课程,让学生通过光盘、录像、网络等欣赏灯彩优秀节目,感受灯彩艺术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成为了传播灯彩文化、传承灯彩技艺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