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飘零,几许乡愁

 几度飘零,几许乡愁 荆 墨

    现在这个时代,胡适、梁实秋、林语堂、余光中、柏杨等人,是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可他们为什么会在新中国成立前,选择远离故土到台湾安身立命呢?在那长达半个世纪的两岸相隔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悲喜人生?著名学者古远清,近日推出了《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用一手史料描述了他们赴台后的处境和曲折命运,为世人演奏了一曲文化乡愁的悲歌。

  这本书回望怀着乡愁的文化名人,到台湾后命运的飘零和悲喜的遭遇。其中有,胡适归台定居后的晚景寂寞,叶公超事业失利后寂寞终年,梁实秋教书研究翻译恋爱,林语堂抽烟饮茗写作幽默,台静农歇脚台大传承文化……这些赴台文人的处境,他们曲折的命运,在内地出版的各种文学史中,因资料缺乏而语焉不详。本书依据丰富的史料,同时配有六十余幅历史老照片,书写了赴台文人的妥协与坚持,是他们飘零命运的奋斗史与精神史。

  “大陆赴台文人”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1949年前后由大陆渡海来台的作家。其中有的在大陆已经成名,如胡适、梁实秋、叶公超这些新月派作家。有的在大陆只是有点小名,到台后,基于各种原因,一时名声大振,如陈纪滢、尹雪曼。还有的不是因作品而是以文艺论争出名,如胡秋原、王平陵。个别的在大陆因从事其他行业工作而默默无闻,赴台后才正式登上文坛,广为人知,如柏杨。少数则是由大陆到台湾再到海外定居的,如谢冰莹、於梨华。也有反过来由大陆到海外再到台湾定居的,如苏雪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了自己的理性和清醒,用一种娓娓道来的笔调,把头绪众多、复杂纷纭的文坛人事,进行了新的评说。

  正像这些赴台文人成分的多元一样,他们离开祖国大陆的原因也极为复杂。他们或从事文化交流来台,或随兵败大陆的蒋介石赴台,或随家人来台,或从海外辗转赴台。这其中有不少作家如叶青、张道藩、陈纪滢,其实是政客,只不过是从政后仍不忘写作,或因主管台湾文艺工作的需要写了一些讲话和文章。还有少部分不在政界而在学校教书,或在新闻界任职,或做专栏作家,不以文艺运动而以创作、研究或教学著称。他们是爱国的,许多人在抗战时期还不同程度参加过救亡活动。赴台后又赞成祖国统一,反对台湾独立。

  不过,在这些赴台文人的身上,又能明显地折射出他们命运的共性:他们原本就不理解人民革命,或曾坚持过“反共”立场,他们或是直接担任过国民党军政要职,或是思想文化立场不认同新政权。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已隐隐预感到将是新时代中被改造抛弃的对象,反复权衡种种利弊之后,带着生命个体的彷徨与恐惧,无奈地背井离乡。可经受过五四精神熏染的他们,看不惯眼前发生的一切,在孤岛上又与当政者发生了龃龉与冲突,甚至是剧烈的抗争,不惜以他们高尚而又脆弱的尊严,抵御着坚硬的政治铁幕,直至生命消磨。

  读完全书,感觉作者在书中尽量避免戏说,用真实的细节,详实的史料,试图展现赴台文人的音容笑貌。作者给出的一个个侧影,虽然只是一鳞半爪,虽然感性的描述多了些,但还是为我们了解赴台文人,了解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化背景,提供了鲜明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