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与梦的讲述》

    女性文学的在场与困惑探询——读《爱与梦的讲述》

作者:王红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新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图书《爱与梦的讲述——著名女作家心灵对话》中,作者王红旗完成了与女作家们“性别三原色”的深度互动访谈。迟子建、张抗抗、葛水平、徐坤、孙慧芬、魏微、潘向黎、钟晶晶、戴来、崔曼莉,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美国)、林湄(荷兰)、虹影(英国)、张翎(加拿大)、陈瑞琳(美国)、吕红(美国)、罗露西(美国)等具有广泛影响的女作家,都参与其中。

  该书共分为四部分,其框架和基本内容为:“导论:女性在生存困境中的精神重建——从现代向远古的回望”对性别三原色红、黄、蓝进行了原型思考,阐明红是爱的颜色,黄是家的颜色,蓝是梦的颜色,有爱、有家、有梦是一个女人生命的本色,并就如何在当代语境下重构爱、家、梦提出了有益的思索。

  第一部分“红,爱的颜色”包含了作者与6位女作家的对话,并概括了她们文本的不同特点:迟子建的作品是捍卫人类灵魂“原乡”的生命史诗,严歌苓的作品是探寻人性原根大爱的女性传奇,张抗抗的文本强烈呼唤女性生命意识,葛水平的作品是“原生态”乡土叙事的现代性隐喻,林湄的作品尝试提出了寻找人类灵魂的救赎之策,虹影的作品道出了“女人”之所未能道。

  第二部分“黄,家的颜色”,除了对话,作家概括了6位女作家文学作品的鲜明特点,即徐坤的《八月狂想曲》等作品宣告了一座精神“鸟巢”的诞生,张翎的作品人物在疼痛飞翔中寻求生命乐土,孙惠芬笔下的人物坚守和行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魏微的作品是“暧昧”年代的生存与情感启示录,山飒力图构筑自己的文学理想国,陈瑞琳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厚的精神盛宴。

  第三部分“蓝,梦的颜色”,依旧是作者与6位作家的对话,此外作者概括了6位女作家的文学文本的个性特征,即潘向黎的作品聚焦都市女性心灵的精神新质,钟晶晶用想象创造出另一种真实的精神信仰,戴来竭力用文学作品激活当代都市人“爱”的能力,吕红的作品撕碎了东西方“情人”温情的面纱,崔曼莉用妙笔书写大变革时代的女性心灵成长史,罗露西的作品表现了她的心底之声。

  本书以访谈方式进入,注重当代海内外华文女作家的文学作品、文学生涯与文本形象之间的有效互动性。在海内外女作家与文本的维度上,以打通与整合的视野,打破了原有的研究格局,拓展了批评视域,横向地将海内外女性文学加以融通,探寻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精神互动的文化现象与不同的审美个性,以及寻找到整体中的共性存在。进一步在对女性文学与生存双重文本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多重视角进入,从现代回望远古,审视中国女性所处的历史境遇和生活经验,深层剖析文本中的诸多典型女性形象,记录了作家的心路里程、创作趋向与自我超越,理性地看待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内在流变与形态,并以发展的眼光试图重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内在精神。

  事实上,该书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参照系,深入讨论中国与西方互动中已经构成本土传统的历史、文化实践,在多维的视野中,寻找解决本土问题的更有效的方式。比如在探讨女性经验世界与社会的关联及女性叙事转身等问题时,涉及到了女性与外在世界关联的经验对女性写作的影响,并作了比较明晰的判断与考量,传达出这样的讯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女作家通过关心外面的世界,表达着自我的解放;90年代以来,一些女作家开始了极端的自我的主张,对社会充满了游离性,女性写作与世界的发展似乎逐渐在疏远,当然自我与世界也不能够实现同构性。同时,在自由的互动性中容纳了问题意识的跟进性与实践性,所涉及的话题囊括了当下女性学界一些尖锐而现实的争议性的话题,这对厘清纠结于女性文学发展中的症结所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体现了著者的勇气与魄力。诸如徐坤就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女性主义理论的诟病与困惑所在:“回过头审视我们的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其价值体系、文学审美谱系、躯体修辞学体系实际上是混乱的,充满了矛盾困惑和不确定……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跟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几乎是不可弥合的。所以,眼下的女性主义陷入困境,走不下去了。”

  应该说,这本书体现了研究界与创作界的有效互动,容纳了人生的思考与体悟,旨在共同寻求女性生命原色的秘密所在,对女性文学内在的混杂的观念及困惑点作出梳理,完成了对女性自我主体哲学意义上的寻找。

  这不仅为国内外的女性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由作家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在互动中迸发出的诸多新颖见解、观点,对认清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局限,纠正创作与理论界对中国女性文学与自我文化经验的轻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多元文化撞击与对接的现实中,对开掘女性文学新的深层视野,发现中国女性文学与文化的主体价值,建构中国特色的性别文化理论体系,建设两性平等、和谐的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