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人才流失严重 曲艺小苗子八成说快板

    在10个学曲艺的孩子中,有8个是学快板、快书的,有一个是学相声的,剩下一个是学评书、琴书、大鼓等其他曲艺的。根据青岛市少儿曲艺大赛 ,青岛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乐平得出了以上结论。7月16日,山东快书创作座谈会在劈柴院的江宁会馆举行,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专家。

    现场:“高元钧说书故地”揭牌

    当天上午,山东快书创作座谈会在劈柴院江宁会馆举行,高景佐、孙镇业、李鸿民、刘立武、高洪顺和高洪胜等国内著名的山东快书演员齐聚岛城,为“山东快书项目江宁会馆传承活动基地”和“山东快书泰斗高元钧说书场故地”揭牌。

    高景佐和孙镇业都是高元钧的徒弟,高洪顺和高洪胜则是高元钧的儿子。高元钧从小学的是“武老二”,在上世纪40年代高元钧定居青岛时,“武老二”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专说武松的故事而得名,通常表演者一手拿竹板,一手拿着两块铜板(俗称鸳鸯板),因为有些“荤口”,一直登不得大雅之堂,高元钧进行了大胆改革,净化了段子,扔掉了竹板腾出右手,并于1949年在青岛录制电台节目时将“武老二”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

    孙镇业目前是国务院认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快书传承人,同时担任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会长,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山东快书最辉煌、最红火的时候,“那时候一台晚会中要是没有快书都不叫晚会”,而这与高元钧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让岛城观众重温山东快书的魅力,当天下午3时,来参加山东快书座谈会的演员们都一一登台献艺,17日、18日下午3时及19日晚还将在劈柴院连演三场。

    传承:全国各地广开培训班

    据孙镇业介绍,近年来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在河南、山西和河北等省都开设了快书培训班,培养了很多快书新人。青岛也是山东快书的一大阵地,赵乐平表示,快书和快板是紧密相连的姊妹艺术,山东快书主要是说山东话、打鸳鸯板,快板则主要是说普通话、打竹板,如果由专业的曲艺演员来教,学生都是既学快书又学快板。20中的孙硕已经学习快板、快书有10年的时间了,“我从6岁开始学,小时候自己就挺喜欢的”,不过孙硕说学习快板的同学还是很少的,小学时还有几个,上了高中后就几乎没有了。

    据统计,目前在青岛,跟随专业曲艺演员系统学习快书快板的有近百个,赵乐平告诉记者,根据已经举办了四届的青岛市少儿曲艺大赛的报名情况来看,基本上在10个孩子中,有8个是学快板快书的,有一个是学相声的,还有一个是学评书、琴书、大鼓等其他曲艺的。谈及为何学快板快书的孩子要远远多于学相声的孩子时,青岛相声演员朱琦解释道:“快板一个人就能学,还能练嘴皮子,而相声要有固定的搭档。”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相声演员在收学生上都非常谨慎,朱琦是相声名家唐杰忠的弟子,这些年来他只收了5个徒弟。

    瓶颈:新作品严重匮乏

    虽然学习快板、快书的青少年不少,也从中成长出一批优秀的新人,但快板、快书也面临自己的难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紧贴时代、让如今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作品严重匮乏。孙镇业说开此次座谈会的最大目的就是动员大家进行创作,期待着明年能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全国山东快书电视大赛。

    在青岛的快板、快书教育市场上,赵乐平指出,仵延国、胡延杉等快书名演员教的学生还都是非常不错的,但大量的课外培训班上,教快板快书的老师多是外行,教学方法也是“野路子”。

    ■采访手记 曲艺的矛和盾

    7月16日上午采访朱琦,谈起做相声演员的无奈时,他说起一件辛酸事儿:“那天晚上我在劈柴院演出结束后往外走,听到一个小女孩跟他爸爸说‘里面演节目呢,我们去看看吧’,他爸爸说‘他们演得再好,也没电视里演得好看’。”

    电视、广播等传媒的力量,让个别的相声演员迅速成名,赵乐平认为,马三立和杨少华都是相声大家,但都是老来才在全国闻名,就是因为后来有了电视的推动。马季、冯巩的成名亦离不了电视,郭德纲更是借助更为时尚的网络视频迅速蹿红。在朱琦看来,相声上了电视后,越来越有“官话”的味儿了,自然观众听起来就不觉得可乐了。采访完朱琦,跟孙镇业聊天的时候,他认为山东快书的影响力下降与在电视上露面的机会少有莫大关系,“如果我们快书能每年上央视春晚,电视台能平时多播些山东快书的段子,我去大学演讲的时候,就不会一问‘同学们知道山东快书是什么吗’,台下都齐声回答‘不知道’。”

    这样说起来,颇有“成也电视,败也电视”的味道。在这几天的采访中,我还听到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悖论。如相声,传统的拜师入门好像是陋习,但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培训班,学的人多了,教学质量又不一定都有保证,而且有的东西是在课上根本没法教、也学不来的。总之,对曲艺来说,矛盾的地方还有很多,而要真正振兴曲艺,把这些老祖宗的玩意儿都好好地传承下去 ,就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拿捏好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