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和书法

— 作者 严太平
     楹联和对联,二者是有区别的。对联又称对子,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不与书法相结合而存在。如:编印的《古今对联大全》,是将成双成对的句子编在一起,这些对子就是对联。楹联则是以对联为内容,用书法艺术形式表现的书法作品。可以是装裱好的供厅堂悬挂的,也可以是根据书法作品加工制作的。如:通过木刻、石刻,刻在门框上或门前柱上,或刻制好后挂在门框或柱上的。

    对联源于桃符。相传桃符是由深红色的1寸×7至8寸桃木板,上边写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名,或画出二神的图象,是为了镇邪驱鬼、祈福纳祥。之后桃符的内容发生变化,被春联代替。孟昶为春联之首,他在桃符上写过“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对联在宋代很盛行。并用书法的形式将对联写成楹联装裱悬挂。

 一、楹联的艺术特点
    楹联是书法作品中实用性较强的一种幅式,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具有抒情性、表现性、装饰性。它常悬挂在公众场合。如:殿堂、庙宇、厅堂、门楹、亭台楼阁,即使是挂在中堂两旁的楹联,也是与客人相聚的场所。春联和其它季节的楹联以及婚、丧联、庆典联都是面向大众的。这一群众性的特点就决定了楹联书法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字体
    悬挂在庄重场合的楹联,为了便于大众识别,一般选用楷书、行书。为了与古建筑的格调相匹配,也可用篆书或隶书。作为文人相聚的场所,也可用草书。

    (二)字迹
    楹联多悬挂在高大建筑物上,要做到既能远观又能近赏,又与高大建筑相协调,楹联的字迹一般较大,其长度不小于四尺,大厅堂楹联在八尺或八尺以上。其长宽比例一般为4:1或大于4:1。

    用词    对联是最短的文学作品形式,为了便于书写,楹语用词应简略,否则字数过多,势必字小难以达到醒目的目的。用词应讲究,上下联字数应相等,平仄要合度,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要对仗,要对得工整。对得不工整的联句就不宜选用楹联的形式。

     上下联的画心尺寸、联语字数要完全相等,字体要一致,字迹居中,上下联笔墨的浓淡、书写的风格应当统一,不宜过于欹侧。题跋、款识与联句的写法要协调,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联语的安排

   (一)对称

    左右联对称,天地对齐,字字相对,字的大小变化不大,适合用楷书、行楷、篆书、隶书书写。

   (二)对齐

    联语天地对齐,即上边第一字和下边最末一字的上下边沿对齐,中间的字不是每个都对正,任其自由伸展,这种构图既整齐又富有变化,适合用行书、草书。

   (三)长联

    可以折行书写,折行书写的称为龙门对,龙门对中间的两行(即右联最左边的一行,左联最右边的一行)为短行,这就要使上联从右往左排行,下联从左往右排行。上下联都落款,分别写在末行的下边。

     也有个别折行书写的长联是从中间往两边排行,即上联先写左行,后写右行;下联先写右行,后写左行,落款在末行。这种讲究对称的书写形式和对联一样是世界文化中绝无仅有的,是追求完全对称的。

    (四)少字联

    字数少的联句如四字的成语联,为了增加其长度,上下联的落款分别落在联字的下边,这种构图称为“抱子对”好似妇人抱孩子。

     楹联是两条对等的文字,常分别挂在中堂的两边,左右联虽然各自独立,但是要注意使两联对称协调,风格一致,相互顾盼,统一和谐。草书联比较容易克服呆板的问题,在书写时不论叠不叠格,不要被格所限制。两联最好在一整张宣纸上写好之后,在装裱时才裁开。若在瓦当纸上书写,既要注意到有格,又要敢于破格,要注重一气呵成。做到上下齐,中间的字相互错落,这能使楹联在整体上是对称的,而在局部又有变化。

    联语字少字大,要相对用大些的笔,不要一字一蘸墨,以免墨色单调,缺乏气韵贯通和墨色变化。

   三、款字的安排
   (一)单款

    只在下联的左方署书者姓名,上联不题款。单款的字不宜大,不要造成下联份量偏重,款字最好与联语的字穿插起来,使款字和联语成一个整体。

   (二)双款

  上联款字写在联的右旁中间偏上,下联的款字写在联的左旁中间偏下。受书者写在上联。不写受书者的名字,可在上联落书写时间。如:己卯夏月。楹联的字数少,字大时,上联的字要稍往左移,下联的字要稍往右移,以便留出落款的位置。

 (三)长款
    款字很多,可将上下联的左右都写满,书写的内容不拘,两行联句被四行甚至被八行密密麻麻的款字夹着,更具有对称美。

     下边贺文物出版社的楹联的内容是联,而书写的形式变了,不是按楹联对仗的写法,而是留了一个长款,这是为了求得幅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