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写意的中国式人文情怀

剧照

古图新曲 国家文化符号的音乐表达

2010年4月28日晚,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应邀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恢弘上演。享有“胡琴皇后”美誉的著名胡琴演奏家宋飞领弓胡琴族系,著名指挥家王永吉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共同演绎了这部中西合璧的古图新曲。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取材于张择端的传世国宝《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文化标志的长卷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以成百上千、形态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准确地表达了12世纪中国城市的民生百态。《清明上河图》已成为上海世博会国家文化符号的热点,并作为镇馆之宝,在中国国家馆以长达百米的多媒体数字“视频墙”为展现方式,亮相“东方之冠”。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成功上演,是继2008年日本东京全球首演,国家大剧院奥运会演出季开幕演出后,首次沪上开篇,以音乐先行,贺礼世博。作曲家史志有巧妙运用民族音乐与西洋交响乐结合的方式,将《清明上河图》解析为色彩不同、风情各异的十五个主题画面,以音乐表达城市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让上海的观众领略“新视听”音乐神品的瑰丽与精妙。

中西合璧 画卷人文、民生的音乐诠释

4月28日晚,演奏家宋飞使用二胡、坠胡、高胡、中胡、板胡等八把胡琴,飞弓走弦间让观众惊叹中国胡琴艺术的博大精深。著名指挥家王永吉执棒,上海爱乐乐团近百人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尽现震撼的演出现场。国乐天娇女子独奏家组合的加入,更增添了民族乐器的丰富色彩。演奏家常静、陈悦、杨瑾用精湛的演奏将古筝的刚柔并济、笛萧的悠扬深邃、琵琶的委婉清脆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音画 清明上河图》以中西合璧的独特匠心,既突出民族乐器柔美娟秀的中国音乐色彩,又展现了西洋管弦乐恢弘大气之势,两者珠联璧合,生动地描绘出北宋汴梁的市井风俗,更烘托古代盛世的繁华与辉煌。

演出从弦管引出的《序曲》开篇,胡琴娓娓诉说,将观众带回画中古都忭京的明媚春光中。从忭京郊野到忭河码头,从乡间野趣到城市商贸,音乐将画卷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主题篇章中,突出了画卷的细节描绘,挥洒出写意的中国式人文情怀。《中国音画 清明上河图》音乐的核心内涵突出了“音出自然,意韵萧然”的朴素与平实,更注重了中原地方风格的保留。音乐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豫剧、曲剧、越剧、四平调、民歌等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让观众仿佛亲临距今千年的汴京,赏北宋风情、民生百态,唤醒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商队图》、《盛世图》展现古都汴京的商茂繁荣;《田园图》、《思乡图》歌颂郊外田园的美丽与恬静;《汴河图》、《博浪图》、《远航图》再现汴河两岸因水而生,生生不息的城市面貌;而《惊马图》惊马嘶鸣的险象、《迎客图》店家的热情好客、《看命图》中算命先生与看命者诙谐幽默的调侃、《抬轿图》中抬轿人的步态和欢天喜地气氛都在演出中形象生动的再现与复活。汴河两岸城市与自然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融汇,城市与生活、人文、航运等各方面的关联,都在音乐画卷中,诗意诠释“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主题。

国泰民生 水上生态文明的音乐礼赞

演出现场水声潺潺,特别的声效配合多媒体主题画卷的呈现,让悠扬而大气的演奏更加恢弘与生动。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音乐描绘出汴河 中原文化的孕育之水,以及水生两岸的千姿百态,都充分表现着中国哲思中的自然的本喻。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将水与城市的相生相融作为一部音乐礼赞,赠送给同为水生文明养育的沪上人家。

著名胡琴演奏大师闵惠芬看后说:“星辰转,时光换,北宋宣和盛世已离远,但《清明上河图》却永远鲜明地展示它当年的风貌,留下永不消失的巨篇。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使我们如见其貌,如闻其声,领略了浓郁的乡音琴韵,回忆激发畅想,抒情激发壮心,随着和美的琴声,创造和迎接大中华祥和与辉煌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