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音乐的独特青春

    50年前的那个春天,当“上海之春”的第一个音符在上海音乐厅奏响时,有谁会想到几代作曲家创作队伍接力传棒,延续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创作史!朱践耳、陆在易、刘湲,包括已故的老作曲家丁善德;演奏演绎方面,二胡大家闵惠芬、小提琴教育泰斗郑石生以及年轻的唐俊乔、廖昌永……只要能说得出名字的上海音乐家,基本上都是从这个舞台上走出来的。老中青三代,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伴随着,也跟随着“上海之春”成长的。

    “一个国家的音乐史,其实就是一部创作史。”音乐节的厚重在于它一路走过50年,以原创推动了历史。但是,主办这样的音乐节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原创带不来票房,就像音协的余震对记者感慨的那样,“新曲目的社会知晓度没有,新人的知名度不够”,中国音乐需要自己的独特步履与历史脉络,需要自己来书写青春。“上海之春”一向宗旨鲜明——新人新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它有了新动向——吸引更多外国作曲家“感受”中国。音乐节项目主管沈舒强感叹:“最近10年,我们开始委约海外创作,期待更多的国际同行关注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