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画家:浓缩珠三角记忆

郭同江纪念展近日东莞展出

  本专题采写及图 记者 许珍

  郭同江简介:

  郭同江(1925~2003)广东东莞人。于1951年起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连环画、宣传画、中国画创作,其中以自编自画的连环画为主,作品在《华南文艺》和《连环画报》上发表。由于其作品密切联系现实,富有生活气息,从而受到社会欢迎。

  连环画,曾是上世纪中国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画种之一。  

  翻开几十年前的“小人书”,传神的人物形象、简洁的叙事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一如从前那样有活力。近日,“郭同江纪念展”在郭同江的故乡东莞岭南画院展出,渐渐在时光的流逝中被人们淡忘的广东著名连环画家郭同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郭同江,这位全国唯一一位自编自画的连环画家,堪称广东连环画代表人物,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自学成才的他亦曾是全国农民画家的代表人物。凭借第一线的农村生活经验,郭同江自编自画的连环画生动、逼真,带着浓浓的广东味儿,俨然一幅广东乡村风情画卷。很多看过郭同江画作的人都能从中找寻到过往质朴生活的温暖记忆。在连环画似乎已经“过时”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能带给人们许多的感动。

  农民画家第一人:一生绘就25000幅作品

  郭同江1925年出生在广东东莞麻涌镇大胜乡,7岁起自学画画,因家境贫困,从没上过正规的美术学校,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郭同江根据农村生活经验画就的作品寄到当时广东文艺的重地《华南文艺》杂志。这幅反映土改过程中好人好事的作品,以鲜活的农村生活题材、生动传神的笔触立刻引起了广东著名画家黄新波等画坛老将的注意,作品刊载后反响非常好,自此郭同江步入了画坛,并以一系列密切联系现实的作品红遍全国。

  据郭同江的长子郭振洪介绍,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位全国文艺先进工作者和国家劳模,毛主席、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都接见过郭同江。他也曾获得过全国一级、省一级、地区一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郭同江也是全国获奖最多的画家之一。作为全国唯一一位自编自画的连环画家,郭同江一生编创的连环画共200部左右,作品有25000多件,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他还是自导自演的多面手

  作为一名出自广东农村的农民画家,尽管声名远扬,郭同江却乡音未改,甚至只会讲广东话,不会说普通话。

  广东著名美术评论家周佐愚曾任《华南文艺》编辑,他也是最早发现郭同江的伯乐。周佐愚在1982年发表的文章《论农民出身的连环画家郭同江》中,系统地介绍了郭同江从农民走向画家的成长历程,总结了这位未受过专门学校培养的"泥腿子"画家自学成才的经验。郭同江的这种默记、默写法,经周佐愚在文章中系统介绍后,立刻受到美术界的重视,特别是鼓舞和启发了当时一大批工农兵美术爱好者。在连环画界,长期以来缺少自编自画的高手,而郭同江这位农民画家,却以自己的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除了在画画上无师自通,郭同江还是个能写能唱的多面手,他对广东龙舟快板、地方小调、粤剧都颇有研究,生前曾发表过20多篇乐曲。在一出戏中,他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自弹、自唱,堪称多面手。

  浓浓广东乡村风情 留下珍贵历史记忆

  除了连环画单行本《渔女春秋》,郭同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画作《开工之前》、《喜雨》等等。纵览他的作品集,几乎每一张作品都透露着浓浓的广东味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郭同江画中的人物从造型、表情到动作,生动逼真,听一位业内行家介绍没有深厚的农村生活经验,纵然有高超的画工,也难以描绘出如此传神的形象。同时,他的画选取的视角和题材也体现着深厚的农村生活根基。比如《新谷》、《学撒网》、《除田草》、《牧鹅女》、《珠江河畔》等作品,独具广东特色,以一幕幕动人的生活场景,描绘出河网密布的珠三角水乡的蚕桑文化,今天看来,依然细致动人。

  很多看到郭同江作品的广东人,都不由自主地会从他的画作中追忆到儿时的时光。“小时候我婆婆家就是这样的,有桥、有小溪,画里人带的帽子都和我婆婆一模一样。”一位观展的观众深情地感慨,这些画作让他深感熟悉和温暖。如今距离郭同江创作这些感人的画作仅数十年,人们已可从这些画作中唤起久违的记忆。想想看,再过百年,回头看这些质朴无华、带着时代色彩以及广东地方特色的作品,观者又会是怎样一番感受。毫无疑问的是,农民画家郭同江以自己对故乡的深情为广东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国博探宝

  真正“康侯斧”在国博

  多款以古代人物事件为题材的国产网络游戏时下正受玩家追捧,在这些网游人物的斧类武器装备中,赫然出现“康侯斧”。相关游戏介绍,这把康侯斧“长仅一尺四,刃阔四寸二,精铁黄铜混铸而成,雕龙画凤,小巧而精美”。游戏设计者为了游戏剧情的需要,往往臆造很多器物名称,然而这把康侯斧却不是出自于游戏设计者的想象,因为考古发现中真有此器物,国家博物馆中就收藏着一把。

  不过,如果相信了网游的介绍而去国家博物馆参观,恐怕会大失所望,因为这把康侯斧怎么看也不像是威力巨大的武器装备。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康侯斧短小厚重,刃部为大弧形,甚至接近椭圆形,用以插入木柄的銎呈扁方筒形,向刃部延伸,銎口为长方形,銎身上端外侧近銎口处有突起的缘,缘下在銎身的一侧有一半环钮,这样在插入木柄后,可以用绳索穿过这个半环钮来捆缚木柄,以达到固定木柄的作用。

  历经千年的地下埋藏,斧身表面已布满青铜锈,不过在銎身近刃部的一侧,有两个铸造的铭文清晰可辨,经过古文字学家的辨识,此铭文为“康侯”,也便是康侯斧命名的缘由。康侯是西周初年文王之子,武王及周公的同母弟弟——姬封,又被称为“康叔封”,自幼与周公关系甚好。周灭商后不久,武王去世,继任的成王年幼,于是武王之弟周公摄政,协助成王统管天下事,在此期间发生了武庚之乱,原分封于殷商旧地的管叔、蔡叔及殷纣之子武庚联合部分东方小国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才得以平叛。平叛后,周公将商故都及其周围地区封给他最信任的姬封,建立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此时叛乱刚刚平定,政局尚不稳固,康叔受封于殷商要地,其受到的重视程度非比寻常。《左传》、《尚书》等历史典籍中也记载了这一重要史实。康叔受封时,被赐予大量车旗礼器与“殷民七族”,周公专门铸赐策命文书,还谆谆教导康叔,要向殷遗民中的贤人多多请教,借鉴殷商灭国的经验教训,谨慎治国,拱卫周王室。康叔封到卫国后,得到了民众拥护,之后还被任命为周朝司寇。

  康侯斧据传出土于河南省浚县,正属于康叔封统治的卫国区域,或许便是康叔封所督造的青铜器,历经千年风霜,又出现在今人的网络游戏中,令人不禁嗟叹历史之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