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学奖:本土文学繁荣传承的平台

2009年12月18日,甘肃省第三届黄河文学奖在兰州揭晓。本届黄河文学奖共报送291件作品,数量及获奖作品的质量和影响为历届之最。“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这两句诗巧妙地概括了甘肃黄河文学奖自创立发展到今天的漫漫历程。三届黄河奖,发掘培养了多位实力派本土作家,推出的多部力作叫响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甘肃黄河文学奖促进了西部文学的繁荣发展,弘扬了西部大气、深沉的文化底蕴。

  两个历届之最

  魏珂终于可以坐下来歇歇了。

  透过办公室的窗子,可以看到马路对面店铺前没撤掉的圣诞树和彩灯,而2010年的元旦马上就要来了。上午的阳光静静地洒在桌面上厚厚的一摞关于黄河文学奖的文件资料上。12天前,甘肃省第三届黄河文学奖在兰州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从初选到终评,差不多用了5个月!”魏珂说。

  自2009年3月11日起,甘肃省文联和省作协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本土作家在2007至2008两年内公开发表于国内各级文学刊物上的作品。甘肃省第三届黄河文学奖组委会又通过向各市县作协会员和相关单位发函,共征集到266名作者报送的各类文学作品291件,并由聘请的15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进行三轮严格遴选评审,共有106件作品突出重围获奖:其中长篇小说20件、中短篇小说12件、散文26件、诗歌22件、综合25件。

  省作协副主席魏珂是甘肃省第三届黄河文学奖组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说,本届黄河奖报送作品数量之多和参评作品质量之好均为历届之最。

  “省文联和作协主办的黄河文学奖有它自己独到的特征:在评审方面,更为关注于小说的表现对象、思想内涵以及艺术技巧,同时也更关注作品的创新性、现实性和艺术性等。”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金城是本次黄河文学奖的15位评委之一,这是他第二次担任黄河文学奖的评审工作,他参与评审的主要是长篇小说类作品。

  谈及本届黄河文学奖,程金城告诉记者:“这次报送参评的长篇小说作品基本反映了近年甘肃省小说创作的水平和趋势。甘肃小说在新时期数量上是呈上升趋势的,在全国的反响也越来越大。对于西部作家来说,基于西部现实的创作是有先天的便利和优势的。总体上说,西部小说创作有它独特的地域特征,但要想长足发展又必须超越地域特征,使之具有人类性和世界性。”

  魏珂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因为平时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省内作家创作动态,所以这次黄河文学奖基本集中了省内近期创作的各类题材优秀的文学作品。一些作家的作品继承了西部文学创作传统中写实、白描的手法,原汁原味地展现西北大地上的生活状态,比如作家雪漠的长篇类一等奖获奖作品《白虎关》。另外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尝试更为现代、更为先锋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比如同是一等奖获奖者尔雅的长篇《非色》,以现代手法,深入探索当代人的内心世界。作家创作领域正在不断地扩大,题材和内容所涉及的人群也更为广泛。另外,从第二届开始设立的青年文学奖让那些80后、90后的青年作家、学生作家的作品也有机会入围、获奖,这对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作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与鼓励,也给黄河文学奖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增添了一抹亮色。”

  鼓励和肯定

  作家雪漠是黄河文学奖的老朋友了。2004年年底,他的长篇小说《猎原》在首届黄河文学奖上获得三等奖。

  时隔5年,他的“大漠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白虎关》因“继承了前两部长篇的现实主义风格,描写更为扎实、细腻,在艺术上更趋于成熟,通过集中描写一户农家的命运,从一个“小视点”写出了一个大时代,不以史诗为号召,却有史诗之品相问鼎第三届黄河文学奖长篇类一等奖。遗憾的是颁奖仪式当天,雪漠正在法国参加中法作家交流活动,没能赶赴兰州出席颁奖典礼。

  “评奖之前,雪漠即将飞赴法国参加活动的时候还给我打电话了解黄河奖的进展情况。”魏珂说。

  “我写的《白虎关》和之前的《大漠祭》、《猎原》,就是忠实地记录一代‘人’的生活,想告诉当代,告诉世界,甚至告诉历史,在某个历史时期,有一代人曾这样活着。”雪漠说,“我认为,这才是文学的真正价值。”

  《白虎关》一经出版,便登上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专家推荐排行榜”,并赢得了著名评论家雷达、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等诸多专家的好评,他们在《文艺报》、《中华读书报》、《小说评论》等报刊上发表了相关评论。

  评论家李星著文称:开始动手写《大漠祭》时,雪漠只有25岁,到2007年9月《白虎关》定稿、2008年出版时,雪漠已经45岁了,中间相隔了整整二十年,雪漠将自己生命的黄金岁月,几乎全部给了祖国西部这个农民和他的一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