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歌盛会与亿万颗滚烫的诗心

  5月23日至28日,以“盛世中国,诗意长安”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这个由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诗歌盛会,在6天内举办了6大类60余项文化活动,使古都西安沉浸在“诗歌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浓浓氛围中。

    诗歌节落幕了,记者日前走访了本届诗歌节的部分参与者和组织者,他们对这一诗歌盛会的激情和思考仍溢于言表。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些真挚的表白中,你能感受到,落幕的只是那些壮观而斑斓的活动场面,留下的却是一座城市和一代人对于诗歌的热爱。在经济腾飞、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今中国,诗歌,这一世间美丽的艺术花朵,经由诗歌节这样既突出艺术、学术色彩更强调群众参与的盛会,重新开放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田,诗心、诗意和诗情,已不仅仅是诗人们内心的歌声与吟唱。


    诗歌成为热门,诗人成为明星

    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让诗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让诗人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诗回长安,古都西安因为诗歌而实现了“全民总动员”。诗歌节前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着浓浓的诗意。名胜古迹有诗碑,公共活动场所有诗画,影剧院有唐诗朗诵会,以诗为主题的剧目在各大剧院隆重上演,万名中小学生在大雁塔北广场集体朗诵诗歌,还有“雁塔题名”“曲江流饮”。

    烟花耀目,鼓角峥嵘,霓裳歌舞,童稚吟颂。5月23日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的盛大开幕式成为写诗、爱诗人的狂欢节。“在西安举办中国诗歌节,与西安固有的文化和诗歌地位相匹配,可谓适逢其时,是向全世界人民展示西安文化魅力的好机会!” 西安曲江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元说:“本届诗歌节突出了群众参与性和活动丰富性,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诗歌节的活动中来。”

    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文艺演出格调高雅、气势恢宏,精选古今经典诗歌篇目,将诗、乐、歌、舞相得益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得到现场观众的热情呼应,台上台下齐声朗诵。北京人艺的话剧《李白》、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陆游与唐琬》、陕西省戏曲研究所的秦腔历史剧《杜甫》等多部优秀剧(节)目在诗歌节期间演出,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还分别举办了陕西中青年艺术家“诗情画意”书画展览、“长安雅集”大型书画展及“纪念王维·诗画辋川”精品书画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全面立体地呈现出诗歌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浓厚热烈的节日氛围,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诗歌文化活动、感受诗歌艺术魅力的机会。

    本届诗歌节论坛以“当代诗歌的时代精神与大众审美”为主题,来自海内外的200余位诗人和理论家参加诗歌论坛,围绕诗歌所应具备的时代精神、诗歌的大众审美取向、诗歌创作技巧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诗歌是时代精神的表达,古典诗歌的传统需要接续,当代诗歌的创作应该走近群众,诗歌创作应该回归对于心灵、真情和自由的追求。

    诗歌节诗人代表屠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盛赞本届诗歌节:“诗歌节的活动设计组织得很好,很新鲜,有内涵。很多节目非常隆重、辉煌,让人震撼。更值得肯定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参与进来了,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形成了全民的诗歌热潮。曾经有一度,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诗歌被边缘化了,处于低谷的状态。在诗歌节上,你会感到中国诗歌的振兴指日可待,我觉得中国诗歌在21世纪的某个阶段会出现一个新的辉煌,会出现大诗人。”

    像火种一样,播撒诗心与诗情

    西安市雁塔区的刘选英老师,庆幸自己能在退休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与本届诗歌节的组织工作,她是万名学生广场诗歌朗诵活动的艺术总指挥和现场总监。这样一场大规模的诗歌朗诵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她始料未及的。刘老师对记者表示:“孩子们的那种激动和兴奋真的是由内心迸发出来的,孩子们太需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了,广场诗歌朗诵活动非常成功,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的长远意义,那就是它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宣传、传承都有直接的帮助。”

    本届诗歌节开幕前,记者曾采访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他表示,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和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会秉承这样的办节理念,在坚持体现国家水平、地方特色和文学品位、诗歌品格的原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刘中军说:“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马鞍山举行,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特别是给中小学生带来了非常正面的影响。诗歌融入了学生们的日常教学当中,而在诗歌节举办期间,诗歌又变成了一种竞争、娱乐和表演,是个人才艺的展示。诗歌节对于诗歌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主办者也是一种鼓舞。”

    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办节宗旨得到了更好的贯彻与体现,除了诗人外,更多的是满城荡漾的诗意与诗情。诗歌节就像一个火种,所到之处,都点燃了人们对于诗歌的热盼与激情。记者了解到,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刚刚落幕,便有国内多个城市提出申办第三届中国诗歌节的意向,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决策者意识到:诗歌节并不只是一时的热闹,它留给一座城市的将是传承久远的精神财富。

    诗歌节在西安举行的那几天,西安市的气温很高,老诗人谢冕在活动现场看着热情高涨、汗流浃背的孩子们参加诗歌节的朗诵表演,既心疼又高兴。他握着其中一个小朋友的手问:“你们喜欢来这里朗诵吗?”周围的一群孩子齐刷刷地回答道:“喜欢来朗诵!”

    回忆起两个月前的这一幕,谢冕仍难掩内心的激动:“孩子们真的把诗歌朗诵和演出当成一个节日来过。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们选择优秀的古代、现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表演,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他们通过表演,加深了对这些诗歌的认识。在西安,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好几场这样的活动。”谢冕直言,参加诗歌节的人,人人都有收获,专业的诗人、评论家有他们的收获,但最大的一个收获莫过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得到了滋养。谢冕说:“发动广大青少年参与诗歌活动,让诗歌能够得到普及,这才是诗歌节的根本意义。”

    诗歌回家,唤醒记忆唤起自豪

    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群众参与面广,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承办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把诗歌节作为今年的一项大事来抓。为了举办好诗歌节,充分发挥西安大历史、大文化、大诗歌的优势,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把诗歌节办得有声有色,早在今年3月29日(农历三月三),西安市就在未央区汉城乡“桃花节”上举办了诗歌节启动仪式,拉开了诗歌节的序幕;随后,又在全市十三区县和市内的主要广场、公园、校园、军营等地,陆续举行了以诗歌朗诵为主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歌文化活动,参演人员9200余人,观众达12.8万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还被西安市民津津乐道。

    感慨于诗歌节的规模与影响,著名台湾诗人绿蒂说,诗歌是人类真善美的心声,不是任何物质文明可以取代的。搞这样规模的诗歌节是非常难得的,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活动继续留存下去,而不是让诗歌只存在于诗歌节。绿蒂说,组织参与者达上万人的朗诵活动,是一种诗的表演,融合了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形式更加活泼,这对参加者来说,会是一生都难忘的经历,会让大家更愿意接近诗歌。

    西安市文化局局长严彬在谈到本届诗歌节时说:“少年儿童和普通市民的参与,成为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一大亮点。我们在大雁塔北广场举办了一万名少年儿童参加的诗歌朗诵会,咏唱诗歌,书写唐诗,使少年儿童对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曲江唐城墙遗址公园举办了1000多名合唱队员参加的诗歌咏唱活动,使第二届中国诗歌节成为西安地区家喻户晓、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5月25日,西安市曲江池遗址公园内的明皇栈道旁,来自海内外的8位知名诗人出席了名为“曲江流饮”的诗歌朗诵活动。这一场面吸引了大批西安市民,但受活动区域限制,他们难以与诗人直接交流。一位市民费尽心思挤上了栈道,并掏出了随身带着的他三年来创作的近百首小诗,打印得整整齐齐。这位市民对诗歌的热情感动了参加“曲江流饮”的香港诗人张诗剑。张诗剑细细翻看了这位市民的作品后,连声说:“写得不错,能这样持之以恒地写作,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相比于富丽堂皇的开幕式、气势磅礴的万人集体朗诵,这位西安市民请教名家的一幕实在很不起眼,但恰恰是这些不为人注意的场景与细节告诉人们,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诗歌传统和璀璨诗歌文化的国度,诗歌仍然被每一位平凡的人需要着。

    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诗人、评论家沈奇,在学校教授中国诗歌欣赏与研究课程。诗歌节期间,他带着学生参加了朗诵与研讨会等活动。谈到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他说,中国诗歌节选择在西安这个文化古都举行,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唤醒了人们对诗最美好的记忆,它告诉人们,我们不但要追求GDP的增长,也要重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它有助于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豪感。

    向真向善向美,由诗歌开始

    五月的西安,是一片诗歌的海洋,来自海内外的数百位著名诗人、学者、专家共同见证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这次辉煌的盛会。诗歌,不仅温暖着主办城市西安的市民,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每天自西安发出的大量报道,也让西安以外的广大民众感受着诗意,感受着诗意带来的润泽。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上说:“我们的诗歌一定会进一步贴近群众,以明媚的诗意照亮更多人的生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与诗歌结缘,与诗歌为伴,享受好诗带给我们心灵的欢悦与满足。”

    众多诗人、学者的参与,使诗歌节拥有了强大的阵容,但真正组成诗歌节主体的,还是成千上万热爱诗歌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参与,并非只为了凑一时的热闹,接近诗歌,于他们而言,更是寻找精神上的养分。特别是主办城市的少年儿童,诗歌艺术滋养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诗歌的种子,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以前在课堂上教诗歌,无非是念啊,背啊,理解啊,这次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这样一个国家级的诗歌盛会,并且直接参加表演,可以说是诗歌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实践型模式的一种探索,让我们找到了课堂教学和活动教学的一个结合点,对于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启示。”刘选英老师对记者说。刘老师曾当过26年语文老师,曾在西安市雁塔区教育局工作过,现在是区人大教科文卫专职委员。尽管诗歌节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那些活动的场景老是在她的脑子里挥之不去,而由此引发的关于诗歌与素质教育、德育、美育甚至新课程改革的话题,常常使她陷入思考。

    和刘选英一样由诗歌盛会而陷入思考的,还有陕西师大附中的赵润会老师,他是本次万人集体朗诵活动的总策划。接受记者采访时,赵老师用“意义非凡”四个字来表达他对中国诗歌节的最直观感受。在具体解释这四个字的内涵时,赵老师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对诗歌节的参与,也正好贴近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实践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良机。现在的教育不该只是课堂内的那些事情,应该让学生们在更大的课堂,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赵老师说。

    说到孩子们参加诗歌节活动的好处,赵老师更是如数家珍:“活动加深了校际间的交流,也让传统文化变成了一个同学们可以直接体验的活动,而且同学们确实非常享受这一过程,对传统文化、对诗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力。”赵老师介绍说,万人诗歌朗诵活动的许多表演形式,就是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设计出来的,这使他们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同学们对于诗歌的前所未有的热情,已经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许多同学现在都主动去买诗歌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创作诗歌,发表在校园网上,刊登在校报校刊上。所有这些都让赵老师备感欣慰。  

    对于一届诗歌节给孩子们带来的可喜变化,西安市教育局德体卫艺处处长韩新一点都不觉得奇怪。韩新是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学生相关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清晰地记得孩子们在大雁塔北广场与音乐喷泉互动下高声朗诵中华名篇的场景,更记得孩子们饱满的热情和脸上的光芒。他对记者说:“诗歌节活动对于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朗读能力,健全人格,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对于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诗意如灯,为城市找回灵魂

    台湾诗人绿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管怎么样,诗歌是不会消失的,文学的道路或许是寂寞的,但一个文质彬彬的社会,是必须要靠诗歌和文学来滋养的。”这样的说法,对于举办过中国诗歌节的城市马鞍山和西安来说,无疑都是适用的。

    马鞍山市曾连续举办近20届李白国际诗歌节,首届中国诗歌节于2005年在马鞍山市成功举办,它不但对我国诗歌事业和群众诗歌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极大地提升了马鞍山的文化品位、综合素质乃至整个城市的形象。原中共马鞍山市委副书记、第一届中国诗歌节现场总指挥鲍寿柏,在对记者谈到首届中国诗歌节对于马鞍山市带来的影响时说:“由于诗歌节的推动,马鞍山市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把诗歌的教育和熏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中华文明伴随诗情沁润人心,这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文明素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则为之创造氛围和各种平台,群众性的诗歌活动和载体层出不穷。”记者了解到,首届中国诗歌节举办后,马鞍山还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城市名片:中国诗城。去年,马鞍山市还被评为中部地区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

    鲍寿柏今年作为嘉宾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他认为这一节庆无论从内涵到形式和规模都有新的拓展,在深入探讨当代诗歌发展趋势时,还把关注的视野投向了流行歌曲和网络诗歌,对平民话语的包容,使这一节庆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其影响力和对此关注的社会层面。鲍寿柏说,文化部等单位用极大的热情,持之以恒地关注、策划并精心培育中国诗歌节,反映了历史远见和追求,体现了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两届中国诗歌节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节庆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多年来为中国诗歌的发展鼓与呼的老诗人谢冕,建议全国有条件的城市都来积极申办诗歌节,他说,凡是举办过诗歌节的城市,都会以此而感到骄傲,对一座城市来说,它将是一个永远的记忆和财富。

    “诗意如灯,天心回家”,诗人沈奇用自己诗中的这句话来表达诗歌在一个浮躁和物质化的年代对人的影响。他说,平常人都有两颗心,一颗是物质的、功利的心,还有一颗是精神的、非功利的心,诗歌就唤回了这颗天心。沈奇说,一个不能用文化来建构自身的大国会被人瞧不起。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诗歌就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并且能够起着长久催化作用的形式,它是具有文化记忆功能的。沈奇进一步表示,诗性生命意识的高扬,可以为正在急剧现代化的西安找回一个灵魂,有了这个灵魂,西安这座城市就可以避免有些城市在急剧现代化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