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救救中国文字的时候了

  宁愿相信,我们的相关专家、学者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其目的只是单纯地为完善汉字和汉字的发展。但沉思之余,心中总不免要生出一些悲凉或者疑问,他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这些吗?是他们钻故纸堆模糊了双眼,看不清目前的紧要?面对我们岌岌可危——许多年轻人都不会书写的文字;面对他们所谓的专家光环,我们不禁要发一声叹!

    先是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在一份提案中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其理由有三:一是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二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三是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潘庆林的这一提案,一经公开,便遭到了大多数网民的严重质疑。繁体字输入电脑是不成问题,但这绝不是恢复繁体字的必须理由;至于繁体字能否促进两岸统一,则是将政治问题过于简单化了。新民网上曾有一署名“严朝霞”的网友,她的发问不可以不算一语破的:“如果这样,是不是还要动员全民学习闽南语?”

    今年8月12日,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又引起另一轮争论。

    如果要说理解,潘庆林先生毕竟不是语言方面的专家,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国热情和良好愿望,我们不必太多苛责。但提出“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居然是我们正儿八经的语言学家,这就不能不让我倒吸一口凉气。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一出,即遭到了八九成网民的坚决反对,并引来30多位学者的质疑,并呼吁叫停《通用汉字规范表》。他们认为:《通用规范汉字表》一是人为地制造了新的文字混乱;二是于法无据,与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抵触;三是任意肢解、修理汉字;四是任意“改造”汉字会削弱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近一段时间以来,尽管《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们在多个场合表示,此次汉字调整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文字整形关系到历史资料、电脑文字等等,国家又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宣传去改,这一改全国有多少书籍要重印?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代价显然是巨大的。文字是一种交流和认知的符号,几十年来早已运用习惯,约定俗成,零散地“整形”,切不可贸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19日发表林默文章《频繁使用电脑,中国许多年轻人忘记汉字写法》。文章称,由于频繁使用电脑,加之阅读减少,中国许多年轻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急剧下降,写错别字或者书写时记忆暂时“短路”的情况屡见不鲜。

    事实确实如此,由于电脑的普遍使用,现代人在不断丧失用笔书写的机会。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取代了以往的书信,博客合上了以往的日记本,办公自动化将平日的公文也带离了书写时代。除了签名,现代人几乎很少有机会用笔书写。

    1年多前,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美术评论家陈醉先生在接受笔者的一次采访中就强烈地发出了他的呼吁:尽早解决电脑代笔带来的问题,让中国文字“活着”并流传下去。

    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危机时刻。醒醒吧,别再吹毛求疵,迅即行动起来,正确地担起责任,救救我们的文字!